・中文业绩
・田岛俊雄:《中国的电力产业:短缺经济格局下的大陆型发展》,朱荫贵,杨大庆编《世界能源史中的中国:诞生、演变、利用及其影响》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
・封越健,魏众等《经济所90年发展回顾和未来展望》《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6期。
・田岛俊雄:《中国式产业组织的形成及其在转轨过程中的变化:轻型汽车产业的案例分析》,江小涓等:《体制转轨中的增长,业绩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格致出版社,2015年3月1日。
・田岛俊雄:《人口红利消灭后的中国》专家评议: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双周论坛482次,2013年8月2日。
・田岛俊雄:《1930年代中国内陆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以水泥业为例》“并木赖寿教授文库”开幕式暨《东亚论坛:明清以来的中国》学术研讨会(2012年5月19日―20日)论文集。
・田岛俊雄,朱荫贵,加岛润编:《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田島俊雄・朱廕貴・加島潤・松村史穗編著:《海峽兩岸近現代經濟比較研究》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現代中國研究據點研究シリーズ No.6,2011年3月,pp.190.
・田岛俊雄:《1930-50年代中國内陸地區的工業化發展―以西北洋灰和蒙疆洋灰為例》,海峽兩岸近現代政經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基地,2010年8月22-23日于台湾埔里。
・田岛俊雄:《80年代的经济所和张曙光研究员》,《经济学家茶座》第47辑(2010年第3辑),2010年7月。
・田岛俊雄:《80年代的经济所和张曙光研究员》,罗必良等著《为思考而生活
为学术而快乐 张曙光教授诞辰70周年纪念文集》2009年10月。
・田岛俊雄:《生物乙醇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天地人》第7期,2009年7月(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中国环境问题研究基地)。
・田岛俊雄:《中国软件外包的产业组织和区域布局:基于承接日本软件外包的一项研究》,
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
・田島俊雄「劉易斯轉折點和中國的農業農村經濟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II」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東亞經貿發展研究計畫,2008 年 5 月 29~30 日)。
・田岛俊雄:《刘易斯转折点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兼评王诚和蔡昉的观点》: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双周论坛357次,2008年3月14日(張曙光主編《学海辑英》天则经济研究所,2010年7月)。
・田岛俊雄:《20世纪的中国化学工业—永利化工,天原电化及其时代》,朱荫贵,戴鞍钢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田岛俊雄:《土地私有制不适合中国》《中国经济周刊》中文版月刊,2004年第4期。
・田岛俊雄:《中国式产业组织的形成及其在转轨过程中的变化:轻型汽车产业的案例分析》,江小涓等:《体制转轨中的增长,业绩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田岛俊雄:《中国农业的结构与变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
・田岛俊雄:《中国・东亚的农业结构问题》,焦必方编:《日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与问题》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田岛俊雄:《农业》,日中经济协会编
:《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展望》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8月。
・参考:
 |
世界能源史中的中国:诞生、演变、利用及其影响
|
作者:
|
朱荫贵
杨大庆 编 |
定价:
|
80 元
|
页数:
|
428页
|
ISBN:
|
978-7-309-14911-1/T.664
|
字数:
|
418千字
|
开本:
|
16 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20年6月
|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
内容提要
|
前言
朱荫贵
能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个人、社会、国家以及全球都产生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无论是早期矿物能源取代植物能源,还是此后的电力能源取代矿物能源,每一次能源的变化都称得上是一次革命。今天,世界上正在兴起新能源革命浪潮,这无疑是人类迈向新时代的又一里程碑。可以相信,新能源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将一举超越历代能源的变革而载入史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生活的便利,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回顾历史,在惊叹能源变迁给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历史上能源利用和影响的研究,无论数量、研究的深度还是关注的角度,都未能全然彰显能源在人类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特别是整体上以能源为对象,考察分析其发展演变的特点、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能源自身在被人类利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规律性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无论数量、研究的深度还是关注的角度,都实在不配其应有的地位。检阅现有的研究成果,尽管不乏有对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进行研究的学术论著,但这些成果大致集中于几个共同的议题,即: 我国能源的种类和分布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外来侵略者对我国能源资源的觊觎和掠取,我国能源产业如何在列强掠夺和传统封建势力反对的夹缝中艰难发展;或是对某一个煤矿、某一家电厂或某一个城市的能源产业的史实加以描述,或是叙述能源如何从手工开采逐步发展到机器开采,再就是通过考察能源产业,分析资本筹集、产品运输、企业经营等诸种问题。当然,这些研究非常重要,能够使我们对我国能源发展演变的多层面相有所了解。但遗憾的是,在对能源史进行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对于另外一些层面和问题的研究仍关注不够,例如: 能源产业对城市兴起、重工业产业发展和工业基地建立的作用,能源的发展推动新型交通运输工具诞生进而扩大市场以及推动国内外贸易发展的分析;能源和政治、外交的关系以及因为能源的变化和发展进而改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研究等,则研究得很少。至于将眼光聚焦于新能源对生产力变革进而对生产关系产生调节、推动、改进作用的研究成果,就更难以寻觅了。
今天看来,我国能源史研究的现有状况,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革命兴起所提出的时代要求。一方面,从历史中总结中国能源发展的轨迹,探求其中的本质特点,特别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文明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必然会丰富我们对我国能源史发展的认知,进而促进能源产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从能源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想必也会深化我们对中国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的理解。有鉴于此,2015年,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借邀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杨大庆教授访学之机,与他确定访学研究的课题为近代中国的能源历史。2015年12月18—19日,复旦大学召开了“世界能源史之中的中国”的工作坊,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二十余位学者,共同探讨中国能源史的发展和演变。工作坊的主旨有二: 一是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构建综合跨域的中国能源史;二是借鉴世界能源史研究的新视角,综合分析能源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间的相互影响及关系,探讨具有几千年农业传统的中国在近代以来因为能源变化而出现的变迁。两天的会议之后,学者们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修改补充,另外又进一步邀请了国内外对能源史有研究而未能来参加工作坊会议的学者著文参加我们的讨论。这样,在2018年形成了现在论文集的大体格局。
论文集中收录的论文大体按照四个部分进行分列,分别是纵论篇、电力篇、石油篇和煤炭篇,共十六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近代以来中国的能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探讨,由于受到研究基础和关注点的局限,读者可以看到,这些论文还只是从能源史角度进行的初步尝试。我们期待这些论文的发表能够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真正使我国能源史的研究迈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
作者简介
|
|
书摘
|
目录
朱荫贵 前言
纵论篇
布莱恩·布莱克(Brian Black)
环境史中的能源与运输
张伟保
能源安全看近代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
严鹏
国家计划、市场转型与产业创新——中国矿山机械工业的演化(1949—2014)
萧建业(Victor Seow)
历史学中的能源:一个文献综述
电力篇
田岛俊雄
中国的电力产业:短缺经济格局下的大陆型发展
林兰芳
台电与日占区的电力事业(1938—1945)——以广州、汕头为中心
杨琰
西方经验与本土经营:近代上海电力产业的兴起与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1882—1893)
石油篇
杨大庆
能源史与地质学——也谈1945年前日本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失败
吴翎君
外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1870—1937)
洪绍洋
战后中国石油公司在台湾的经营(1945—1949)
皇甫秋实
贾钦涵 民企、外资与政府——顾维钧参与中国西北石油开发始末
常旭 “洋油”时代——基于旧海关史料对中国1863—1931年煤油市场的考察
张轩赫
抗战期间资源委员会的酒精工业
煤炭篇
范矿生
社会资本与近代企业发展:以山东峄县中兴煤矿为中心的考察
朱荫贵
从能源史角度看近代中国机器采煤业的兴起及其效应
陈慈玉 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东北的煤矿业
|
|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刊《管理世界》2012年第七期
百年水泥史,产业新变化
――简评《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和结构变化》
张曙光
田岛俊雄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中国经济。80年代初,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与笔者在同一个办公室,且办公桌对面而坐,经常一起讨论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一起去东北、四川、浙江等地调查研究。他有著作发表送我拜读,我有著作出版,也送他参阅。他每次来中国都要拜访我,他们全家也曾到我家做客;我去日本,也曾住在他的家里。
2009年10月25日
(
农历9月8日
),是我70岁生日,他不仅著文《80年代的经济所和张曙光研究员》,回顾过我们之间的交往,而且专程来京祝贺。总之,我们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为了加强中日两国间经济学者的合作,他在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组织,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立了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研究基地。今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
田岛
教授与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朱荫贵和东京大学大学院博士加岛润合作编著的《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和结构变化》(以下简称《水泥》,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这是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系列成果之一。该组织计划对中国的化工、电力、水泥、钢铁、农机等产业进行系统研究,已经完成并出版的有研究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的两种,即《20世纪中国化学工业――永利化学·天原电化时代》(日语题目为《20世紀の中国化学工業――永利化学·天原電化とその時代》,2005年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印行)和《现代中国的电力产业――“短缺经济”与产业组织》(日语题目为《現代中国の電力産業――“不足の経済”と産業組織》,2008年昭和堂出版),《水泥》是该系列的第3种,有中文版和日语版(日语版题目为《中国セメント産業の発展――産業組織と構造変化》,2010年御茶の水書房出版,是由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10多位学者共同完成的。
《水泥》的研究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2010年,中国的GDP达40.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粗钢产量6.37亿吨,水泥产量18.82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超过了40%和50%,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特别是,当日本、台湾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水泥生产成为夕阳产业和趋于衰落之时,中国的水泥产业却欣欣向荣,高速发展,因而,中国的经济成长和产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世界的意义和影响。于是,研究中国钢铁、水泥等重要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观察和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认识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泥》除序章外,分为历史篇和现状篇两大部分,一方面系统地描述了中国以及东亚水泥工业发展的百年历史,另一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以及东亚水泥工业的时空分布、产业组织和结构变迁以及资金、设备和技术来源,不仅揭示了水泥产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而且展现了中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一本值得中国经济界和产业界关注和阅读的有用文献。
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从1906年启新洋灰公司建立算起,已经整整一百多年。《水泥》没有专门概括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但是,根据作者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将百年水泥工业的发展大致概括为解放前的近50年、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和本世纪的10年四个阶段,并根据作者在第一、二、五、六、七章中的广泛分析,对各个时期中国水泥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及其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清楚的认识。
在解放前的近50年中,20、30年代是中国水泥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使用的基本上回转窑生产,年产量最高达到近80万吨。当时,在日本水泥倾销和竞争的压力下,一方面通过关税谈判恢复了关税自主权,另一方面,华商水泥的刘鸿生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的组织才能,促成了与启新公司和中国水泥公司三家的同业联营,在产品产量、销售价格和销售区域等方面,形成了一种不完全垄断的卡特尔组织,与日商相抗衡;同时,华商水泥还通过资金借贷、“利转股”、密切银企关系,实行负债经营,扩大了生产规模,推动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从这些历史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成长过程。抗战时期,内地的生产遭到破坏,但在日伪统治的东北,战争的需要推动水泥工业的较快发展,1943年曾达到161万吨。
《水泥》明确指出,与钢铁和电力等同类装置型行业相比,水泥产业的“产业组织较为分散。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产业特征,尤其是石灰和煤所具有的资源禀赋普遍性、烧成过程中的重量减损性,以及运输成本承担能力的低位性等”(第9页)。在日本、台湾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水泥工业装备SP和NSP(New
Suspension Preheater,预分解新型干法回转窑)等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先进技术以后,“由中小水泥企业带动下的产业发展更是当代中国水泥产业发展史上最为显著的特征”(第153页)。即使在中国政府进行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水泥产业政策,推行设备大型化以后,仍然出现了大型水泥和中小型水泥同时大发展的态势。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水泥》讨论的一个主题和重要贡献。作者通过上海、山东和吉林的案例分析,对此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有力的刻画。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中,中国的水泥产量从100万吨增加到5000多万吨,生产技术除立窑外,发展了干法和湿法回转窑以及立波尔技术。当时,水泥是一类物资,也是一种严重短缺的物资。计划经济的非市场环境造成了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形成了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和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和城市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的格局,是水泥产业分散的重要原因。由于水泥的运输费用较高,是一种适合分权管理的物资,因而在管理体制上以产销分离为特征,分为中央主管的“大水泥”和地方发展的“小水泥”。再加上中央政府调整了计划内水泥的分配方式,允许地方政府把地区内生产的部分水泥保留为地方物资,从而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包括小水泥在内的“五小”工业的发展,小水泥的产量最高时占全部水泥产量的2/3。
例如上海,60年代国家配给的水泥每年12.5-25万吨,占上海需求量的45.1-53.6%。于是,上海采取了三种办法解决供求差额。一是扩大上海水泥厂的规模和投资,二是建设新的水泥厂,三是采取以物易物的“协作串换”方式,从外地调配。
在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中,中国的水泥产量从1977年的556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5.76亿吨,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开始使用NSP,不仅出现了熟料与水泥的生产分离,而且形成了大小水泥同时高速发展的情势,一方面,上层企业扩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另一方面,小水泥产量快速增长,占比在70%以上,甚至在80年代后期超过了80%。
这时,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日趋简单化,促进了产业的大型化和向城市的集中。但是,水泥产业所具有的在地方小规模资本下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性质,其城乡市场仍然具有分割的特点,其产品在农村市场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80年代的双轨价格时期,小水泥的价格是大水泥1.8-2.63倍,刺激了小水泥的繁荣。山东出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大家办建材”的政策,形成了小水泥大发展的高潮,农田基本建设成为小水泥的主要市场。90年代中期以后,公路建设的发展,住宅建设高潮的出现,水泥的需求市场也开始从农村水利向城市住宅和社会公共设施方向转换。正如《水泥》所说,“90年代中期之前小水泥的发展是以对应农村市场需求下的当地生产当地消费式外延性发展(小型企业大量簇生);之后市场需求结构向城市需求演变,大水泥崛起已成为必然”(第171页)。
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开始对水泥工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本世纪以来的10年中,调整步伐加快,主要是将低热电效率、低质量、高环境负荷的立窑小水泥予以淘汰,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的国产化,降低了水泥生产的前期投入,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2008年,出现了18家600万吨以上的大型水泥企业,水泥和熟料分别占26%和37%,Herfindahl指数分别为0.00645和0.01437。其中15家企业的规模在千万吨以上。2010年,发改委出台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确定了安徽海缧集团等12家全国性重点企业和内蒙古乌兰集团等48家区域性重点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吉林的几家大型水泥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形成了吉林亚泰、冀东吉林公司、延边德全水泥、通化特种水泥四大水泥,2002年产能62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60%以上。由于“大水泥企业仍然以抢占资源为导向,具有就地生产销售商品特性的水泥,对应消费地的商品供应很大程度上仍要依靠当地的小水泥企业”(第205-206页)。小水泥其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一是各县市的小水泥企业大都拥有矿山资源以及靠近铁路或者自建有专线,且都在增加技术人员,更新设备,开始摆脱水泥锻烧增加产能的方式,而在规模与生存中寻求平衡,来完善自身定位;二是地理分布和运输成本上的优势,为小企业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使大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成为可能。
《水泥》的另一个主题和贡献是,比照国际水泥巨头的跨国并购,讨论了中国大水泥企业的并购和集中化过程。这是产业组织和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80年代,随着母国经济的发展,需求饱和,产业成熟,国际水泥巨头经过激烈竞争,实现了母国市场的寡头化。但是,由于“水泥的特点是产品重量重,但却价格低廉,运费在产品价格中占有较高的比率。这一特点说到底,反映出的是水泥‘基本上不属于可贸易品’的特性”(第237页),因此,水泥的国际贸易量不大,1990年只有7100万吨的规模。
母国市场的寡头化对于国际水泥巨头进军海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母国市场的高利润率为其投资海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于是形成了90年代海外投资的高潮。然而,水泥巨头的海外投资几乎全部是通过企业并购(M﹠A)实现的,并购的对象大部分是市场排名前3位的企业,并购成功之后,通常都可以在对象国市场占有垄断地位。这是水泥产业海外投资区别于制造业的一大特点。
90年代,M﹠A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海外资产价值的缩小,特别是经济低迷引发了水泥行情的恶化,收购价格一路走低。与建设新工厂相比,通过M﹠A收购现成企业在成本核算和市场确保上更加有利。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近年来的中国市场。
《水泥》的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来描述中国水泥市场,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水泥产量占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从其规模来看,中国的水泥市场“有着‘省=国’这一‘模拟世界市场’的特性”(第265页)。这是一个非常形象而又符合学术规范的概括。正如国际水泥巨头利用全球各地利润率的差异推进M﹠A(即用本国的高利润率去不景气地区并购企业)一样,中国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行情好坏的差异,作者用安徽海缧、河北冀东、中国建材三大公司近几年来的并购案例,生动具体地描绘了中国水泥市场的并购过程。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的大水泥公司已经达到了和全球水泥巨头并驾齐驱的规模。特别是安徽海缧和中国建材这两家企业与全球水泥巨头相比仅次于霍尔希姆和拉法基的规模。可以说,中国大水泥公司已经具备与之相符的实体。重要的是,和世界市场上曾经的动态出于相同的理论,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中国市场上,几家大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其规模,整体市场集中度仍将不断提高”(第265页)。
不过,与国际水泥巨头的跨国并购不同,中国水泥产业的M﹠A其所以能大力推进,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不可低估。“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专项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了推进产业组织集约化的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对此,作者给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明确指出,“中国水泥产业集约化的提升不是任由市场的淘汰机制,而是通过政策推行去实现,这一点也许在回避企业倒闭而带来的资产荒废及短时间即可实现结构调整上面具备优势,但也有堪忧的一面――原本应被市场淘汰的企业,由于政府出面保护得以继续存续。中国建材集团中,整合浙江省内企业而创立带有官方卡特尔性质的南方水泥的利润率即使在价格上调后仍然难见回升,应该说,这也是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未能被市场淘汰,反而得以存续的后果”(第264页)。应当指出,这一分析值得深思,它反映了产业政策和政府能力的局限性。
总之,从《水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白,产业组织和结构变迁因产业特性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也与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相关。特别是产业政策既可能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也可能带来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损失。没有一成不变的产业组织,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产业结构,更没有永远有效的产业政策。一切真知灼见都来自于深入观察和系统的思考。
在笔者看来,《水泥》的一大长处是资料丰富,描述和分析细致,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编著者把全书分为历史和现状两大篇,并在序章中做了概要的介绍和讨论,但是没有提炼出一个分析的框架,并按照这个框架来安排篇章结构。除了历史的回顾以外,笔者上述讨论概括了《水泥》的两大主题,可供编著者参考。这样,就可以划分出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阶段,并在各个阶段中选择适当的重点进行分析,而把非重点的部分在有关章节作一简略交待。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又可以使现有分析深入一步。这一点也许与日本学者的传统和风格有关。在笔者看来,日本学者的功课做得很扎实,长于资料的调查和收集,精于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这是值得中国学者认真学习的地方,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差。但在理论概括上,日本学者可能下的功夫不够,因而读后总觉得缺点什么。
按照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现有的十个篇章中,序章和第一、二、六、九章写得不错,特别是六、九两章,有资料,有理论,有分析。其他章节相对较差,第三、四章就比较单薄,资料丰富,而缺乏应有的分析。这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笔者寄厚望于后面钢铁和农机两个产业的研究,能够做得更好,做出更高的水平。
2011-11-14
************************************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中文版序言、目录、后记
[日]加岛润 [日]田岛俊雄 朱荫贵
后 记
正如在“序”中所述,本书是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2004年设立的东亚经济史研究会,以及该所2007年作为东京大学与大学共同利用机关法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设立的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经济分会)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这六年中,我们从东亚经济发展的角度,致力于重新审视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为主要对象的近现代工业化过程。这次近现代水泥工业研究是继已出版研究成果的化学工业和电力产业之后的第三个合作课题。我们的基本切人点是立足于中华民国时期以来,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比较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由“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等)主导的地方分散式重工业发展的历史。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认为这三个研究课题有着共同而独特的特征。
水泥业课题初始之际,我们首先在2007年11月访问了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横濑工厂,重新认识了水泥工业的发展及其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其后在同年12月,我们召开了以在日中经济协会主持研究水泥项目的创价大学教授滨胜彦(现任中国研究所理事长)为中心的研讨会,讨论中国水泥业的基本情况,同时对有关NSP技术的普及以及结构调整等问题获得了最新的理解02008年2月电力业课题的研究成果《现代中国的电力产业——“短缺经济”与产业组织》(田岛俊雄编著,昭和堂。日语书名为《现代中国の電産業——“不足の经济”と產業組織》)付梓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中国水泥业研究课题,多次举办了研讨会和网络讨论。
2008年8月,部分成员访问了贵州省普定县的明达水泥有限公司,就由立窑起步之后增设了NSP设备的中坚民营企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同年10月,我们在九州大学经济学研究院召开了国际研讨会《东亚水泥产业的发展》,朱荫贵、卢征良二位课题组成员也从上海赶来参加。与此同时,我们还参观了福冈县田川市的石灰石开采和混凝土制造商中村产业株式会社,了解了日本水泥产业中垂直分工的现状以及混凝土拌合领域对中国投资的经验。
进入2009年以后,我们于5月访问了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6月访问了该会社的熊谷工厂,加深了对日本水泥的供求变化以及向静脉型产业转化的理解,7月我们又访问了该会社旗下的大连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了解了中国国内的市场战略等。随后,我们前往位于吉林市的冀东水泥吉林公司(过去属于松江水泥厂),以及总部位于唐山市的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围绕关于企业发展过程和长期经营战略的基本想法采访了吉林公司总经理李建杰、唐山冀东水泥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张增光和总经理于九洲等高层领导。
在东北、河北的调研之后,我们又赶赴上海,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召开了以《东亚水泥产业发展国际论坛Ⅱ:中国水泥行业的过去与现在》为题的国际研讨会。2009年9月,我们以从台湾来日访问的陈慈玉研究员为中心举办了题为《20世纪台湾水泥产业与东亚经济圈》的研讨会。此后,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最后的汇总。
在以上所提到的个人、企业和组织之外,还有众多人士对我们的课题给予了支持。以下部门及企业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与实际访问顺序不同):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IR广报部、川崎设备制造株式会社、日本水泥协会、水泥协会研究所、水泥新闻社、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沂南铜象水泥有限公司、金都房地产公司、华鲁建安集团、莒南县建设局、上海海螺水泥销售有限公司。此外,以下人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Didier
Tresarrieu(原麻生拉法基水泥)、藤井浩二(已故,原小野田水泥)、水谷进(原小野田水泥)、川村洋二(同前)、田中稻英(同前)、川濑史郎(原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桥本寿郎(同前)、小林敏宏(同前)、佐佐木茂子(已故佐佐木辰雄先生的夫人)、高林二郎(原川崎重工业)。
参与了企业调研以及研讨会活动的还有陈歆文(原大连化工研究设计院)、戴秋娟(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袁钢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贺林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婴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杜静(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研究基地)、樊士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焦必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建安(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孙建国(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池上彰英(明治大学农学部)、山口真美(亚洲经济研究所)、益尾知佐子(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研究院)、G.Noble(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武田晴人(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栗原纯(东京女子大学文理学部)、臼井佐知子(东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部)、王颖琳(东京大学博士,现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松村史穗(东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现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张叶(东京大学硕士)以及九州大学大学院经济学府堀井研究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荫贵研究室的各位同学。在最后的出版阶段,小堺章夫先生(御茶の水书房)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课题的实施以及本书的出版之际,我们还得到了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NIHU)区域研究推进事业当代中国区域研究联合项目的资金援助。
我们代表本书的各位作者向以上人士和组织深致谢意!
田岛俊雄 朱荫贵
加岛润 2010年2月10日
******************************************************
Aim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Base,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Base Steering Committee
The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Base was established i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s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ISS) in April 2007 to conduct research on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 in China. The Base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the Humanities (NIHU), an
Inter-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Corporation in Japan.
Paralleling the course of the Hu Jintao regime which came to power in the
fall of 2002, the Chinese economy is now entering a transitional phase. The era
of 'unlimited labor supply' from rural China, once the backbone of the country's
growth, is now coming to an end. The market for younger labor is growing tighter
in urban areas, while expanding economic activity is bringing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constraints to the forefront. The issues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urban-rural labo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can no longer be avoided. To build a more stable
society, and to adjust and manage resource allocation smoothly, improvements
must be made to the social safety net,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regulation of areas such as ownership, governance and the environment. A
mor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will be required to safeguard these new
institutions.
China's economic expansion is making a strong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both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pheres. Meanwhile, under
multilateral frameworks such as the IMF and WTO, as well as intra-regional
arrangements such as the China-ASEAN FTA, China itself is feeling pressure to
improve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achieve domestic change, such as better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al se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robust legal institutions.
The pursuit of area studies ground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has been a core
mission of the ISS ever since its foundation in 1946, with scholars in
economics,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engaging in Chinese Studie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discipline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signed an exchange agreement
wit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in 1986. As the University's
principal interface for this agreement, the ISS has used joint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er exchange and visiting professor programs with
CASS-affiliated institutes to develop an extensive track record of exchange
activity and a diverse research network.
Building on these foundations, the ISS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Base was
launched with the aim of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not only withi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but throughout Japan and
across the world. The Base envisages two major components of activity over its
five-year period of operation.
Research Group 1: Institutions, Polic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ader:
Tajima Toshio)
Attentive to the challenges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China's economic sector and the realignment of economic and legal
institutions occasioned by China's membership of the WTO, this group will
chiefly address issues concerning the domestic economy,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including: (a)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fiscal / monetary refor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enterprise; (b)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
environmental law, and issues of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c)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land use / community self-government;
(d) labor markets / labor force mobility / social security; and (e) economic
ideology and perceptions of society and history, etc. Research activity is
organized around three subgroups: (1)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economic policy
(the 'Economy Subgroup'), (2) intensified reform / opening and re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law systems (the 'Law Subgroup'), and (3) agricultural and rural
problems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 (the 'Rural Issues Subgroup').
Research Group 2: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leader: Marukawa Tomoo)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hina's economic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creasingly
apparent resource limitations, as well as economic partnerships and industrial
adjustment in Asia, this group will chiefly address issues in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including: (a) trends of foreign
trade and intra-regional economic partnerships in China and the Asian region;
(b)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pertaining to investment, foreign exchan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Asia; (d) offshore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of
outsourcing to China; and (e)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development-and-import
schemes /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 / resource diplomacy. Research
activity is organized around three subgroups, focusing on: (1) the structure of
trade in connection with China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Asia and possibilities
for East Asian economic partnerships (the 'Trade Subgroup'), (2)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and the Asian regio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ubgroup'), and (3)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China and development-and-import
schemes / ODA / resource diplomacy (the 'ODA Subgroup').
The two Research Groups and six Subgroups operate in a manner enabling
cross-participation, with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workshops conducted on a
routine basis, as well as field survey and research exchange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elsewhere, and the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Research seminars are
held roughly twice a month at the ISS or on the Komaba Campus, and are generally
open to the public. Further information on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seminars is
posted regularly on our website: http://web.iss.u-tokyo.ac.jp/kyoten/index.html.
These research activities are supported by a secretariat, consisting of an
Associate Professor stationed full-time in an administrative and research office
in the ISS, as well as two Research Assistants responsible for the Hongo and
Komaba area. In addition, a residential facility for field research in Beijing
(and the rest of China) is provided by the ISS Beijing Research Base established
in October 2007 within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Research in the Base's first year of operation has already yielded two
publications (both in Japanese): Miyajima Yoshiaki and Oizumi Keiichiro (2008)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tra-Regional Trade in East Asia: Analysis of the World
Trade Atlas, 1996-2006, ISS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No. 1; and Tajima
Toshio and Furuya Shinsuke, eds. (2008) Offshore Development, Staffing Servic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SS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No. 2.
The Base has also launched projects in the educational sphere. In the winter
term of the 2007 academic year, a course o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was offered across all graduate schools under the Japan-Asian Studies
Program of the Asian Studies Network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SNET). This
course is being taught once again in the summer of 2008. In a similar vein, a
half-year seminar on 'Revised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set to be taught on the
Komaba Campus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the 2008 winter term.
******************************************************************************************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China
’s Aim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Tajima Toshio
Tajima Toshio is a Professor
of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Base at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Tokyo
Hongo
7-3-1
Bunkyo-ku,
Tokyo
113-0033
In 2007 discussions were held on
China
’s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and its advance toward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Base was established to conduct
research on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 in
China
’. In recent years, shortages of young laborers and wage increases in urban
and coastal
China
have been remarkable. O
ur
research activities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understanding the extent of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hina
’s contemporary policy issues, and determining how to frame them in terms of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is actually a surplus of
middle-aged labor in
China
’s rural regions. Looking at the demographic features, China’s labor force
will enter a phase of definite growth ove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and the
dominant debate is that this is the medium-term process leading up to the
surpassing of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Japan
surpassed its Lewis turning point around 1960, but the post-war Baby Boom
Generation (1947 – 49) did not reach working age until 1963 and later, so
the nation continued to enjoy demographic dividends even after the turning
point. Re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labor market probably began in the early
1970s in
Japan
. However, in light of the sea change in the Japanese society and economy from
the mid-1950s to the early 1970s, it is reasonable to say that
China
, 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is in the midst of unprecedented
social change.
As a member of the same generation that
experienced
Japan
during this era, I shall briefly recount the situation.
Around the time of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the rel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for labor grew tight. It was a
seller’s market. The ratio of labor distribution ros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that relied on an abundant
supply of low-cost labor faced revision. Short-term employment relations receded
as laborers and unions continued to gain clout, and the spotlight fell on skills
development via internal labor markets. Worker protection advanced, universal
healthcare was implemented and a public pension system was launch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labor market, farmers began taking on second jobs as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ed and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was brought in line
with these new policies. Higher education became common a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birthrates fell. A middle class was created, and consumer
durables like appliances and automobiles came into widespread use. Social
interest in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rose, and social restrictions on
industrial activity grew tight. After weathering the Nixon Shocks in 1971 (i.e.
the transition from managed to floating currency and the thaw in relations with
China
) and the first Oil Shock in 1973,
Japan
’s rapid economic growth came to an end.
The 5-year project of the ISS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Base is an attempt to comparatively observ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as it approaches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in light of
Japan
’s experiences.
In
this article, I will discuss the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2007 academic year by
the Economy Subgroup and the Rural Issues Subgroup.
The Hu
Jintao-Wen Jiabao regime came into being at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Fall of 2002. It championed a
‘Care-for-the-People Polic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offered solutions to the ‘three rural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This approach differs from
the previous neoliberal trend toward deregulation, market economization and
ownership reform, and it appears that
China
is aiming for social democratic or Keynesian policy management. But the
predominant discipline in
China
today is importe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with a trace of left-wing Marxist
economics remaining.
In light of this situation, we invited Prof. Sun Ge of the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to serve as an ISS Visiting Professor, and held a
workshop on recent changes in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thought. Discussions
covered the affinity between neoclassical trends and nationalism as observed in
both
Japan
and
China
. The voice of caution is strong regarding the resurgence of Big Government in
the wake of
China
’s traumatic planned economy, and the existence of any theoretical or
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 in this policy transition appears to be rather flimsy.
Given
the shift to closer, mutually complementary economic tie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 we conducted field surveys of case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offshore software development due to the shortage of talent in
Japan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staffing from overseas, we conducted interviews
at over 100 software companies, human resources companie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Dalian, Beijing, Xi-an, Chengdu, Wuhan, Shanghai,
Shenyang and Suzhou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in
China’s coastal regions and the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land.
In the case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Japanese with
customers and clients, among systems engineers and programmers, is necessary for
creating a borderless division of labor. The issues faced are slightly different
in nature than those in manufacturing.
So-called
Bridge Systems Engineers (Bridge SEs) serve as liaisons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and encourage effective offshore software development. Fluent in both
Japanese and Chinese, Bridge SEs comprise a class of experienced leaders and
managers.
Dalian
,
Beijing
and
Shanghai
are rich in human resources and, for the time being, they will maintain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but skyrocketing wages and office building rents in these
cities means there are also opportunities in the inland regions. This means that
since there is already an oversupply of ordinary programm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regions will fight for veteran project managers, especially Bridge SEs
fluent in foreign languages. The outcom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published in
March 2008 in Tajima Toshio and Furuya Shinsuke, eds.
(2008), Offshore Development, Staffing
Servic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SS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No.2.
In the Rural Issues Subgroup, the core
mission is to observ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as it approaches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labor supply in light of the rural
econom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Speaking of agriculture, the shortage of labor
and rising wage standards in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has been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higher
pric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is also thought to be the result of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policies put into effect since the Hu Jintao-Wen
Jiabao administration came to power. The Rural Issues
Subgroup held a joint research seminar with the Trade Subgroup on the impact of
the China-ASEAN FTA on farm product trade, and invited a Chinese agricultural
policy official to give a report. In March 2008, the Rural Issues Subgroup began
fixed-point surveys in suburban and rural regions on the topic of employment
composition of the rural workforce and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land use.
However, since this coincided with anti-government demonstrations b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n Lhasa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research initially
scheduled for the mountain villages of Gansu Province had to be suspended. This
was an unexpected incident, but it was yet another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China
’s serious ethnic and social issues—and the risks that come with them.
************************************************************************************************************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的目标
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管理委员会
2007年4月,作为东京大学与大学共同利用机关法人人类文化研究机构的共同研究项目,设立了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研究课题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稳定》。
2002年秋天,胡锦涛政权产生。与此同时,中国开始进入经济增长转折点的过渡时期。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快要结束,开始出现以城市为中心的年轻劳动力供给的短缺,随着经济活动的扩大,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显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不可避免的课题。要实现社会稳定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就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再分配等机制,健全与所有权、治理结构、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约束,推进政治体制的民主化。
而在中国经济的扩大给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中国自身也迫切需要在IMF及WTO等多国框架及东盟自由贸易协定(FTA)等地区间的框架下,调整对外经济关系乃至国内产业结构,进行法律体系等一系列制度建设。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从1946年创立起,便将立足于社会科学的区域研究作为一个部分,从经济、法律及政治各个领域来对中国进行研究。东京大学1986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缔结了交流协议,社会科学研究所作为该协议的承办单位,与社科院所属一些研究机构进行了合作研究、交换学者、聘请客座教授等,取得了丰硕的交流成果,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网络。
在此基础上设立的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基地,作为为期5年的研究项目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希望不仅为东京大学,而且为日本乃至世界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课题组1:“经济发展与制度和政策”
主持人:田岛俊雄
本课题组针对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调整、制度改革的课题及以加入WTO为契机的经济法律制度的重建,着重就中国经济及与制度、政策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①宏观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改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②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体系的完善与所有权、治理结构;③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村民自治;④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体系;⑤经济思想与历史、社会认识等;主要考虑中国经济及与制度、政策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设置了3个分组:(1)经济分组(简称):结构调整与经济政策;(2)法律分组:经济改革的深化与经济法律体系的重建;(3)农村分组:转折期的农业、农村问题,进行研究。
课题组2:“对外经济关系与产业结构”
主持人:丸川知雄
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资源制约的显现,本课题以亚洲经济合作、产业结构调整为视角:①中国、亚洲的贸易结构与区域内贸易合作;②与投资、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密切相关的对外经贸关系;③产业集聚与亚洲的国际产业分工;④离岸开发与对中国服务外包的开展;⑤资源约束与开发进口、ODA、资源外交等,主要从中国产业发展与对外经贸关系考虑,设置了3个分组:(1)贸易分组:围绕中国在亚洲区域内贸易和区域外贸易的结构与东亚经济合作的可能性;(2)产业集聚分组:中国、亚洲的产业集聚;(3)ODA分组:中国的资源约束与开发进口、ODA、资源外交,进行研究。
2个课题组、6个分组采取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联系的形式,来开展日常的研究活动、到中国等的调研、学术交流、成果的出版等。研讨会大多公开进行,在社研和驹场校区大致每月举行2次左右。有关研究活动和研讨会的介绍,参照社研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的网页(http://web.iss.u-tokyo.ac.jp/kyoten/index.html)。
为上述研究活动顺利进行,在社研内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由助教兼任人类文化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在办公室兼研究室常驻。此外,办公室及驹场校区各有1名研究助手(RA),为研究活动提供服务。此外,作为研究活动的一部分,于2007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立了常设研究基地
作为第一年度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研究系列报告2本,分别是:宫岛良明、大泉启一郎著(2008)《从World
Trade Atlas
数据(1996-2006)分析中国崛起与东亚区域内贸易》(现代中国研究基地研究丛书第1期,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田岛俊雄、古谷真介编著(2008)《中国软件产业与离岸外包、人才派遣、职业教育》(现代中国研究基地研究丛书第2期,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2008年3月)。
此外,作为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2007年下学期通过参与ASNET(东京大学
日本与亚洲相关教研网络)的全校共通研究生院课目〈日本亚洲学讲座〉,题目为“日中关系的面面观”。这个讲座将在2008年上学期继续举办。2008年下学期,驹场校区(综合文化研究科)还将以“重新认识中国现代史”
(Revised
Chinese Modern History)为题,举行为期半年的专题系列讲座。
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的和谐社会
社研现代中国研究基地负责人
田岛俊雄
2007年4月,作为东大基地研究课题《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稳定》的最初的研究活动,
围绕“劳动力无限供给”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在中国内外进行了讨论。近年来,中国城市和沿海地区出现了年轻劳动力不足和工资明显上升的现象,这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来理解,或者从长期经济发展的地位来看,可以说是当前中国重要的政策课题。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大量的以中老年为中心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另一方面,从人口构成来看,由于中国未来数年仍处在劳动力绝对增加阶段,现处在通过刘易斯拐点的中期阶段的议论占了支配地位。就日本的情况来看,一般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刘易斯拐点,战后出生高峰时出生的
“团块世代”(1947-49年出生)到1963年以后成为劳动人口,通过刘易斯拐点后,日本进入享受“人口红利”阶段。日本地方劳动力市场在20 世纪70年代以后真正开始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否可以说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动之中吧。
笔者作为同时代人,试着简单回忆一下这个时期的日本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刘易斯拐点前后劳动力需求上升,成为卖方市场。随着工资水平上升,企业向地方寻求廉价劳动力。劳动分配率上升,使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供给发展的产业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被迫进行调整。随着短期的雇佣关系减少,劳动者和工会的力量增强,使得通过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培养熟练工受到重视。此外,劳动者保护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国民健康保险,创立了公共年金制度。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扩大,兼业农户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保护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普及,劳动参与率、出生率下降。中产阶级逐渐形成,家电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逐渐普及。对公害、环境等社会问题的关心高涨,对产业活动的社会管制不断加强。之后,经过1971年两次尼克松冲击(日元由通货管制变为浮动汇率制、中美关系的改善),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结束了。
为期5年的社研现代中国研究基地的项目,正是试图借鉴日本的经验,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观察,处在拐点的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变动。
以下,结合笔者所担当的经济研究会、农村研究会的研究活动,简单介绍一下2007年的研究状况和2008 年的研究计划。
2002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胡锦涛、温家宝政权,所提出的亲民政策(Care-for-the-People
Policy)、建设和谐社会(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Chinese
three-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等政策措施,与以往的放松管制、市场经济化和所有制改革等为中心的新自由主义的倾向有所不同,被认为实行的是社会民主主义或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而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左派,仅剩下很少的一部分人在研究,现在新古典派等引进的学问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
根据上述情况,首先,考虑到近年中国经济及社会思想的变化,邀请在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在外研究的客座教授的孙歌(Sun Ge)研究员开设了研究会。对中日两国的新自由主义倾向及其与民族主义的兼容性进行了讨论。大家的意见是要警惕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弊端——“大政府”的复活,认为政策转换的理论根据或者思想基础还很脆弱。
其次,基于日中经济关系的紧密化和相互补充的特性,以软件产业为案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具体来说,考察日本由于人才不足导致的软件外包开发或者接收海外派遣人才的必然性,对中国沿海地区为中心的软件产业的状况和内陆地区发展软件产业的可能性,以中国大连、北京、西安、成都、武汉、上海、沈阳、苏州等100家软件企业、人才介绍企业、职业教育机构为对象,进行了实地调研。就软件产业来看,可以以日语为媒介与客户、生产商及承担开发业务的工程师或者程序设计者进行直接沟通,形成跨国界的产业分工关系,而制造业的情况与此不同,存在一些困难。
要解决这些困难,顺利推进软件外包开发业务的发展,需要精通中日语言、业务,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这些人被称为桥梁工程师(BSE)。目前,大连、北京和上海人才丰富,尚能够维持这种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工资、写字楼的租金上涨很快,就给了内陆地区发展的机会。现在的情况是,一般的程序设计员各地都存在过剩的情况,熟练的项目经理、特别是精通外语的桥梁工程师各地争夺得都很厉害。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和师徒教育的关系,高级技术者的移动应该说还存在很多制约。田岛俊雄、古谷真介编著的《中国软件产业与外包开发、人才派遣、职业教育》作为上述项目的研究成果于2008年3月发表在现代中国研究基地、研究丛书、第2期)(Toshio
Tajima and Shinsuke Furuya,eds. (2008),Offshore
Development, Stffing Service,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SS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No.2)。
就农村研究会的情况来看,主要结合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业及其劳动力供给方面,捕捉拐点到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就农业来说,近年来非农劳动力不足与工资上升,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进一步地说,也可以认为是胡锦涛上台以来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结果。农村研究会和贸易研究会就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议(FTA)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召开了研究会,此外,邀请中国有关农村政策方面的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2008年3月,以城郊和农村地区为对象,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为课题进行了定点调查。但是,由于受到西藏自治区以拉萨为中心的少数民族的反政府活动的影响,当初计划在甘肃省山区农村进行的调查,不得不取消了。虽然是意外的事件,但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及上述事件所带来的研究风险的机会。
*********************************************************************************
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研讨会于2006年12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研究人员,联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等部委领导和专家,前往国家贫困县甘肃省永靖县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集中建于永靖县内。近年库区滑坡灾害频繁发生,村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课题组将就永靖县盐锅峡新农村建设、库区灾害治理和移民遗留问题作案例报告和深入讨论。
累退性农民和农村负担的问题: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田岛俊雄
感谢主持人。各位朋友下午好。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我这次参加研讨会的目的和一些背景。原来我在日本农业部工作,然后调到东京大学,所以我一直对农业农村问题感兴趣。此外也参加过江小涓等主持的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国际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国出版。我本来想谈中国农业长期发展问题,但看来这个问题今天或者明天有农业专家来做报告,所以我稍微调整自己的报告内容。
刘家峡和盐锅峡都是离不开电力问题的地方,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与农电改革有关的累退性农村税费和农民负担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税费改革,最近又取消了农业税和农特税。但是,目前来看,教育、医疗保险、养老金、交通和电力方面的公共产品,我们经济学家叫做public
goods,供给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现象。过去农业税的累退性比较明显,收入越低的地方负担越重。我们日本的个人所得税是累进性的,一般税率是10%,收入越高税率就越高,这样的税收是累进性的。累退性税收则是收入越低负担越重。90年代后,中国大力推行农电改革,但电费方面城乡不协调不平等的现象还没有改变。
为什么中国的城乡不实行统筹发展?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农村电力价格比城市贵?原因是什么?一般农村的电费比城市郊县农村电费更贵,原因是什么?去年中国调高了一般家庭的用电价格。北京原来是0.43元/度,现在0.46元/度左右,早上晚上和白天是不一样的。几个月前我在四川省剑阁县调查农电改革方面的问题,电价高的地方,农电电价0.8元/度,也有便宜的地方。本地没有自建水电站的农村电价就比较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北京郊区早已变成了直供地区,京津塘电网直接对北京郊县供电。虽然北京郊县的用电量不大,对北京郊县直供电的送配电成本较大,但郊县和市内连为一体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来说,京津塘电网这样的国家电网将电售给县供电公司,县供电公司加上变配电费等卖给农网。天津的部分郊县农村电价比北京郊县贵,比天津市内贵。日本和台湾城乡统筹,只有一个电价,大范围内只实行一个电价,各地电价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美国有农电,美国和中国有农电,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和台湾没有农电。
日本和台湾电力工业中有发电、输配电一条龙服务的区域性垄断企业。比如说台湾,只有台湾电力公司一家,发电、输配电、变电全都是一家公司,一条龙服务体系。大家都知道,台湾光复后日资企业由资源委员会接管,建立了台湾电力公司。中国大陆也接管了不少电力企业,解放后开始实行国家垄断。日本目前有9大发输配电一条龙垄断公司。我住在东京,包括东京在内差不多3000万人口的关东地区,由东京电力公司一家来垄断。9家区域性垄断企业差不多都有这样大的覆盖面积。
日本9家电力公司除冲绳电力公司以外都是民营企业。发电、送电、输配电各环节都由这些企业各自垄断。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角度看,电力工业是规模经济明显的区域性垄断产业,政府承认自然垄断的同时要求企业控制电价,提供公共服务,消除缺电户和缺电村,实现城乡统筹,统一电价。经济学叫做universal
service,即普遍性服务,到处都实行同一价格,没有差别。
中国电力工业产业组织,我刚才提到,台湾光复初期的资源委员会和中国大陆国家电力部门都实行垄断,一条龙经营。50年代没有成熟的电网,没有形成跨地区电网。60年代以后世界冷战时期中国大力提倡地方五小工业、农业四化,各地自力更生建设小水电,地方和集体办电。80年代继续提倡电力分级管理和发展农村小水电等。到目前为止乡村还有属于集体财产的小水电和集体经济性质的电工,有直供县、趸售县,水电县等区别。水电生产和供给的地方受枯水和洪水季节的影响,电力供给不安定,不得不依靠国家电网来趸售。
80年代国家改革开发之后,提倡集资办电,多种电价,多价上网。在这种情况下,发电环节形成了产业组织多样化,很多企业进入电力领域投资。到了90年代末,电力供需情况有所好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农电改革,想两改一同价,但是现在还没有统一起来。 2002年出台了电力改革五号文件,要求全国形成五大发电企业。北京地区大唐电力公司比较强。除了部分水电厂、抽水蓄能电厂-白天放水晚上扬水到水库来调整电力消费高峰和低谷的差距-以外,主要发电厂都将电力卖给五大发电企业。原来的电网公司目前只有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家。目前,除发电环节和基层配电环节外的电力经营实行国家垄断。 总的来说,中国一直积极开展区域性电网建设,也一直提倡地方基层自力更生发展电力。目前,中国电力工业产业组织还保持着这样的框架。现在农村电网或者农电占电力消费的比重到底占多少呢?根据南方电网的统计数据,直供或趸售给农电的比重相当大,大概占2/3。可以说,除了一部分城市居民以外,绝大部分居民不得不靠农村电网的高价电。
中国的产业组织比较分散。美国也一样。原因就是大国模式,送配电距离越长成本越贵。农村人口分散,输配电的成本比较大,所以对国家电网来说,成本贵的地方不愿意送配电是有道理的,计划经济阶段也好、市场经济阶段也好,国电系统都采取这样的方式。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体系下资金不够了,有限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效果好的地方,对投资效果不好的农村就不想投资了。除此之外,国家指令性计划用电有可能比其他用电更便宜,尤其是电力消耗大的国有企业,如化工、钢铁等企业的电价一般都比较便宜,农业用电也很便宜。国家对部分用户的用电采取低价供电方式,部分用户的电价可能过于便宜。目前日本居民生活用电的电价差不多等于中国人民币1.5元左右,贵了三四倍。虽然日本电力生产的基础建设费用和人工费用等比中国贵,但日本电力生产的主要成本是燃料费,中国使用的煤炭,日本使用的石油和核电,都是国际价,我估计成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时期,经常发生停电或者拉闸限电。地方基层怎么办呢?有对策,自己办电。结果就形成了不合理的电力产业组织。日本和台湾在大范围内只有一家电力企业。中国除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外,还有很多地方供电企业。
提出几点思考。近十多年来,中国电力市场的波动比较大。在我来看,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蛛网效应式市场波动。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电力供需关系波动也比较大,这是典型的蛛网效应,就是说市场失败。目前到底怎么办?2003年、2004年、2005年发生出现了严重的季节性缺电、停电,引发了各地对发电部门的大量投资。今年电力供给情况开始好转,明年以后可能会发生电力过剩问题。我认为应该利用这一机会推行农电改革,实现城乡统筹的产业政策。 国家负担还是比较大,如今天上午所讨论的那样,虽然中央财政收入最近几年比较丰厚,但是承担不了各地农村那么多的支出需求。到底怎么办?我个人认为要同时考虑支持和帮助山区半山区农民农村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的问题。要考虑利弊的问题,考虑双方的问题。
我的报告完了。
*************************************************************************
台湾民主发展之问题评析
主讲人:陈淳文
评议人:张曙光、牛仲君、萧延中、郭燕、田岛俊雄、盛洪
张曙光:这次天则研究所第324次双周论坛,我们有幸请到台湾大学陈淳文教授做讲,题目是台湾民主发展之问题评析。现在为了罢免陈水扁,岛内又是学生静坐,又是议员动议,看起来乱糟糟的。其实,我觉得这正反应了台湾已经完成了政治去魅化。而我们大陆却还在造神,大陆的政治要褪去神秘和光环还有很长路要走。今天我们请到了岛内的陈淳文教授,他同时也曾在欧洲学习。其实欧洲和美国还是有些观念不太一样的。就社会理论来说,欧美完全两个范式。我觉得了解这些对观察台湾问题是有帮助的,先有请陈教授。
陈淳文:很荣幸有机会到这个有名的学术研究机构来做讲演。由于是刚好人在北京过来的,准备的时间不是很长,资料也不是很齐全,所以做的报告有疏漏之处还望谅解。虽然有一个
多小时的时间,但是我可能讲不了这么久,一般在台湾,如果你的发言超过一小时,下面的听众就会蠢蠢欲动了。所以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在座各位,希望大家能够做一些交流,补充我的不足。
正式开始前,先要说明几个情况。我个人的学习背景主要是法学方面的训练。我在欧陆主要是学习公法,所以就一般美式的政治学和抽象的理论建构部分是比较欠缺的。我们法学是偏重应用的技术性的学科,所以待会儿讲的东西也许没有丰富的理论建构,这是可能会称为我的报告的局限。另外在我的讨论中,可能会把经济和社会的面象暂时搁置不论。这里是研究经济的权威机构,我不敢班门弄斧,讲到社会也是很复杂的层面。所以尽管经济、社会都和民主体制的建立、发展有相关联系,但我今天不会太多涉及。最后是关于这个题目。当时订得比较匆忙,所以不是很好。台湾民主问题的评析有点太大了,我只能就这个提出一些心得浅见。还有,我会把重心放在2000年以来,政党轮替以后,台湾政治的发展。
民主的定义是比较多的,讨论也有很多可能性。我要讲的是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民主政体,关于它是怎么运作的以及今天面临着什么问题。在大陆的这两个礼拜,我有较多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看媒体的相关报道。我发现媒体的一致评价是,台湾真是乱得一塌糊涂!今天我就从这个出发,谈谈台湾到底是怎么乱的,未来有没有指望。因此我今天的发言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认为的乱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针对这些原因,我展望未来,提出了回应。这就是我今天大概会讲的内容。
首先是透析混乱。台湾为什么会乱?我提出几个个人的浅见。
第一个原因是统治者去魅化。传统专制的权威是主要是建立在对统治者的神圣想象之上,或者是统治者的道德威信之上。
这是从传统专制社会遗留下来的,从东方的真命天子、内圣外王到西方的君权神授,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传统。当统治权威不是来自人民的时候,就一定要找一个通常具有神圣特质的依附。神圣本身是和民主相违背的,因为民主不能接受某个超凡入胜的人在上面领导指挥大家。但是一个统治者如果丧失了神圣的权威,他的统治地位就会因此动摇,社会混乱也可能因此产生。从中华民国建立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尝试除去统治者神圣的道德的形象。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孙中山被称为国父,后来的领导蒋中正也被塑造成民族领袖。一直到了蒋经国总统时代,统治者才开始地走向平民。然后是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这一路下来统治者在慢慢除去其神圣的性格。最早的孙中山先生在大家心中是圣人的形象。他大公无私,甚至把总统位子让给的袁世凯。尽管后来历史学家分析,他是受到来自日本方面的压力,没有足够实权才放弃总统位子的。
但不管怎样,大家都觉得他是圣人。所以孙中山、蒋中正都可以算是圣人。民主化以后,就渐渐变为能人。比如蒋经国,他能力好、勤政爱民,是能人的象征。李登辉也是有博士学位的,据说是读了百科全书的。在大家心中也是能人。从圣人、能人下降到了凡人。陈水扁就是凡人的象征。他只有大学学历,在第一次大选中的得票率只有39%,其他竞争者也觉得不一定会输给他。所以,好像统治者已经下降为凡人。就学术文章方面他好像不怎么样,就得票率上他好像也不怎么样,所以大家好像也不再觉得统治者是高高在上了。然后到了2006年,我给它下的注脚是,统治者从凡人降到了下人。为什么是下人?因为一般人甚至会觉得,总统怎么会搞出这样的事情,我当总统应该不会搞出这样的事情,他都不如我……从以前统治者是崇高的到现在被认为卑贱的人都可以是统治者,这是除魅化的过程。这个除魅化的过程是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没有一致性的权威在掌控大局,各个角落都在松动、抗辩、抵制。所以表面呈现的是社会混乱,没有权威,没有人说了算,统治者受到挑战这样的情形。
第二个我讲的是不断遭到凌迟的宪法尊严。在西方民主法制发展的历程里,宪法作为一个最高的规范,决定了国家权力的分配以及国家机器运作的模式。对宪法的尊重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中华民国宪法从1946年开始制定的时候就是一个难产。诸位应该知道,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提出了政协十二条的共同原则,作为制宪的基础。很不幸,后来中国共产党不愿意维持政协十二原则的基础,撕裂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国民党就单独进行制宪。中华民国宪法在1946制定的时候,已经缺乏了当时重大的反对党和掌控当时中国很大区域的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一开始就有残缺。宪法开始生效的时候即1947年,在中国北方,国共两党已经打成一团了。宪法公布半年就因为内战没有办法运作,当时国民大会就制定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把甫才实行的宪法予以冻结。这个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于是沿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以后的中华民国政府,用的是违章建筑即临时条款统治台湾的。宪法摆在那里,却是被冻结的。当时的反对学者认为我们的宪法不被尊重,我们的社会不是法制社会。宪法的权威受到违章建筑的损害的事情持续了很久。一直到解严以后,我们宣布中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大概是1980年代。之后,理论上宪法应该重回生机。但是,就在海峡两岸开始除去敌对状态,岛内掀起新一轮的民主改革的时候,当时的总统李登辉发动了一连串的修宪行为,在他任职的12年内修改了6次宪法,平均2年一次。本来开始要正式施行的宪法又因为一再的修宪而权威受损。宪法的动荡不利于其成为社会要遵守的规范。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修宪是怎么伤害宪法的。大概在1994、1995年的时候,台湾开始了第一届省长的选举,参选人是宋楚瑜先生。当时民进党的口号是“这是400年来第一次台湾省长选举”。宋楚瑜先生当选以后,4年任期过去不到2年,修宪就废黜了省长选举。宪法的动荡使宪法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伤害。400年来第一个省长的选举也成了400年来最后一个省长的选举。这是不能够想象的事情,这是不理性的行为。这不理性背后有另外的理性,比如他在安排进一步总统直选的道路,我们就不深入讨论。宪法的动荡对宪法的尊严是极大的挑战。我们看到媒体吵成一团,还有政相互利用,他们在争论到底我们要内阁制总统制还是法国的半首长制。这么的吵成一团,宪法规定些什么都不清楚,其实是宪法的权威不被尊重的结果。在西方,宪法通常是制约权力的途径,但是在台湾,宪法却变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这是造成我们现在看起来混乱的局面的重要因素。
第三个要讲的是司法不够强韧。从西方的标准,司法稳定是使得社会稳定、政治冲突和平解决的重要机制。其实就中华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来讲,我们的司法在制度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独立程度。所谓制度上已经达到一定的独立程度,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在审判部门,法官的甄选是公开竞争,没有党派因素单凭考试成绩来决定的,进去的渠道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在法官的就业和执行业务上面,我们宪法以及法律的确也保障了法官的独立,在实质上也有独立的运作结果。在薪资上,法官的级别也比一般公务员高很多。一个台湾普通大学生在社会上工作的薪资大概是25,000新台币。如果大学毕业考上司法官,读完了去工作,薪资可能是70,000。这种比其他职业高很多的薪资达到了像新加坡、清朝末年那样的养廉的效果。所以法官在薪资上、身份上、制度上的独立配备都是存在的。如果这些客观条件都达到了,剩下的就是每个从业法官个人的良心问题。这涉及到你从事这个行业的职业伦理问题。如果你有比较强的良心、比较好的伦理,你在发挥独立的作用时就会表现比较好;反之,则会比较差。不排除会有法官为了个人前途的考量,比如希望变成大法官,而讨好政治人物。但是这种情况在减少。我可以很肯定地对大家说,目前政党实力干涉个案的情形是很少见的。从李登辉担任总统中期,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在审判上表现不尽如人意,可能还有教育的问题。当老师的怎样教好学生,怎样让学生有很好的职业伦理和道德?律师、医生的伦理都是一样的。医生毕业以后为了赚大钱就没了良心,不再以济世救人为本务。这种资本主义化、道德退位的情形是有的。事实上,在法官的部分,台湾的司法在制度上已经做到比较独立了,只是韧性不是很强。如果把司法放大一点看,把包括有关刑事、犯罪、侦察、检察、调查系统都放进来时,受到的批判就比较大了。检调系统主要隶属于行政部门的,比如检察官。台湾的检察官是由行政院下面的法务部掌控。这个部分其实不算是台湾的特色,欧洲大陆法系的国家,检察官普遍和行政权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检察官和行政权有一定的联系,行使着对于犯罪的侦察和起诉的职能。这在相关弊案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检察官在面对的是总统夫人的时候说查不到证据不予起诉,就会有很多人说司法不公正不独立。这时的司法是从广义角度说的,加上了减掉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因为它从事的是有司法性质的工作。这个部分看起来有不稳定的情形。检察官和法官是一起考进去的,也是一起受训的。只是由于受训结束后由于成绩的差别,分发会有不同,成绩差的可能会去当检察官。为什么?这个可能是有点问题,因为检察官比较辛苦。一般女孩子,也就是成绩好的,不太原意去当检察官,因为检察官比较辛苦。于是成绩比较不好的就去做检察官了。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法官养成的背景,或者法官的伦理道德。只是说,虽然制度上有些问题,但是检察官绝大多数和法官的素质是不相高下的,而且他们之间的流动是有可能的。对于检察官,我们要求其完全独立于行政权之外,不是大陆法系的传统。对于目前的弊案,比如对于总统夫人涉及太平洋百货的案子的检察官,他的起诉侦查行为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大家认为他偏袒了行政部门。可是,对于总统机要费的案子,人们又觉得其中的检察官很有正义感,体现了司法的独立。
下一个应该是侯宽仁检察官处理的马英九特支费的案子,目前还没有结果。但不管怎样可以看到,有的是支持行政权的,有的是不畏行政权的,所以说还不是很稳定。整体描述,台湾司法和西方标准的司法独立还有一定距离,但并不会差得太远,当然还是有提升的空间。台湾的司法目前在人民的心中还是没有很强的公正独立的形象,我们的社会还是很纷乱的情形。但是和以前相比,还是有进步的。在我小时候,台湾已经开始选举了。每当选举起争执的时候,人们就会抓了一只鸡,到妈祖庙、关帝庙前面斩鸡头。他们就是发誓,如果做了坏事就如鸡头一样。有神灵为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们就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选举起争执的时候,就会去法院进行爱民申告。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从庙前的斩鸡头到法院的爱民申告,我们不再用抽象的神灵,而是用司法来解决政治冲突、社会冲突。尽管大家对它还不是十分满意,但已经是一个进步。总结来说,我们司法还不是很强韧,大家都去法院爱民申告,看起来还是很乱。但是已经进步很多了。
我讲的第四点是被收编的中道的力量。在民主架构下的政治斗争或者非民主体制的政治斗争都是难免的事情。社会怎么避免权力斗争产生纷乱,我认为应该有一些中道力量。这股力量是不介入政治竞夺和权力斗争的,它至少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知识分子、学术界。我们的职务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我们不是政治斗争中的一群。或者知识分子除了学术研究外,还有自己的企业,但是他在谋生的时候知道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应有的价值伦理。第二个是公务员体系。这里应该讲的是广义的公务员体系,包括传统的文官还有武官。欧陆形的永业文官也就是常任文官制是希望这群公务员是不介入政治斗争的。不管政治怎么乱,他们都不介入政治斗争。举法国的例子。它的第三、第四共和从187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内阁倒来倒去,看起来是很乱。可是法国为什么到今天还是在国际上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当然不是超强,但也算是比较小的强权,国家还是在发展。学者们研究发现,法国在内阁动荡的时候,文官体系还是非常稳定的。部长三天两头换没有关系,内政的常务次长才是真正的负责这个部的政策执行的人。所以国家政治斗争的纷乱并不必然会妨碍国家的进步。如果政治纷乱妨碍了国家建设的发展,那是因为应该保持中立的这一块力量丧失掉了。除了知识分子和学术界、公务员体系外,第三个中道力量是媒体。媒体其实类似监督权力的部门,在西方社会它扮演中间力量,告诉大家谁对谁错,哪些应该是基本价值等等。台湾社会的这些中道力量却在近些年被不幸收编了。先说媒体一直是被收编的。在国民党时期,媒体是被国民党掌控的。到了解严以后,媒体是百家齐鸣了,但是又纷纷各自向不同政党靠拢。所以有统派的媒体,有独派的媒体,有蓝色的媒体,有绿色的媒体。由于媒体被收编以后不能发挥其中道力量,大家就人言人殊。第二讲一下公务员。在国民党时代,因为政权的轮替没有预见,所以公务员虽然都是国民党但并不必然被国民党收编。等到2000年民进党执政政党轮替以后,常任文官的上层开始被政治人物调动,亲己立场的人被拉到更高的位置。民进党里常常有破格升迁,这样就可以收编这个部门。一个一个部门地,都透过人事操作破坏了公务员独立的架构。不能说公务员体系已经完全被收编,但是这个本来的中道力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最后说知识分子、学术界的问题。因为自己也在学术界中,所以这么讲谁被收编影响会很大。但是台湾确实有蓝色的学者、绿色的学者,这已经很明显。为什么学者会靠编?这可能和政治权力掌握国家资源的分配有关,如果靠编就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传统儒家思想也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学问做得好,可能家人不觉得有什么。他们更希望你能去做部长什么的大官来光耀门楣。在这样的想法下,学者靠编就是难免的情形。政党轮替以后,学者被收编的情况更加明显了。本来是蓝的,抱着悲愤的心情更加坚定地蓝。本来是中间的,一看有利可图就往编靠去。本来是绿的,就从此飞黄腾达,继续收编年青的变成集团。所以这几年在台湾,凡是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比如选举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一群蓝的学者在报纸上联诉支持什么,一群绿的学者也在报纸上联诉支持什么。开计程车的师傅看到这个这么说,那个那么说,到底谁对呢?没有答案。因为中道力量消散了,所以社会变得混乱。台湾有这么一句话:不问是非,只有立场。也就是只有颜色,没有道德。
我认为纷乱的第五个因素是不断萎缩的国家。随着国家财力和能力的衰退,国家不断地在公共领域里面退缩。国家的角色和任务的萎缩和1980年代西方新一波的自由主义浪潮有关。他们提倡要从大有为的政府变成小而美的政府。小儿美的政府其实是因为国家实在没有能力担负这么多责任,所以就从一些角色中退缩出来。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架构理解,在公共领域里国家和社会二元对立,当国家不断萎缩的时候,社会的这块公共空间领域就扩大了。可是我们社会的自治能力却没有随着国家的退缩而发展起来,所以社会就出于混乱的情形。社会自治能力就是西方的公民德性、公共利益的考量,是比较难养成的。中华地区,比如台湾、大陆,都可以看到黑心食品。原因之一当然是国家监控不力。但是国家监控不力的时候,怎么使这些东西不流斥于社会之上,就要靠社会自治的能力。比如我是卖馒头的,但我的到底是手工馒头还是机器馒头。大陆我不敢讲,在台湾,标榜是手工馒头的其实都是机器馒头。在西方社会还有日本,如果你的手工馒头是假的,你就无法加入手工馒头行业工会。你可能会受到制裁或围剿。所以日本还有西方国家的产业自治能力是很强的。政府不用处处去管,到底是真是假有自然的力量在控制。可是在台湾在大陆,这种自治力量还没有建立。公民的自律意识还有待增强。国家不断退让,没有人管,这就导致了混乱。
最后要特别讲到的是选举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国家认同危机和族群对立的问题。台湾所采取的民意代表的选举,在西方社会里算是一个特例。它受到了日本殖民时代残留的影响,设计的是复数选区的制度,就是一个选区可以选出好几个人。如果我要选出海淀区的民意代表,可能就能选出5名。在西方通常是单一选区的制度,整个海淀区只选出一名。如果说海淀区太大了,就把选区划小一点,海淀北区选一名。复数选区制度在日本已经不用了,但是台湾还在延续,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效应。第一是政党根本掌控不了其候选人。因为候选人不需要完全靠政党就可以当选。政党不能掌控其候选人,使得我们很容易看到议会的乱象。政党说这个议案要投赞成或者否决,但是却却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其命令别人不一定听。第二个是容易产生地方派系。一个地方的某个家族或组织的势力不断依附强化,形成控制地方的力量。地方派系在选举的时候就会斗争,或者谈判妥协。第三就是贿选。台湾的贿选主要发生在民意代表的选举中。我们刚讲的海淀北区如果要选出5名,一个人可能只要有50,000票就可以当选。那么他以1票2,000块花10,000,000万就有当选的机会。贿选的产生和复数选区有很大的相关,使选举出现黑函等混乱的斗争情况。最后一个效应就是,复数选区能允许极端言论的产生。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名额,你就不能走得太极端。但是一个选区可以出5名,那有人扮演正襟危坐的中道角色,就会有人扮演不三不四的角色。要独立的、要统一的,这些两极的角色都会有候选人产生并有当选的机会。由于这样的选举架构,这些人当选了就特别容易操控族群,统独或者相关政治斗争的异己都容易产生和激化。尽管国家认同还有族群问题,固然有原生性的还是尔后建构产生的问题。但整体来看,复数选区制度确实深化了族群的冲突和国家认同的矛盾。
以上就是我对台湾为什么看起来乱,乱在哪里,提出的浅见。下面我就要谈一下,这样的乱还有没有展望。我不是说要替台湾讲话,只是个人分析台湾的未来。
首先是有关统治者的问题。我认为,台湾统治者的新形象正在建立之中。从圣人降为能人,再降为凡人,最后变成下人,现在将会变成什么?在各种弊案、司法争端之下,我觉得现在发展方向是台湾的新一代领导人必然会是守法的凡人。这是很好的发展,民主政治要的就是凡人,台湾未来统治者必须要严格地守法。要当统治者,就要比别人更守法。今天马英九先生要和人家比的就是,我每一张发票都可以有,我细节到一毛钱都有发票。一般的凡人会觉得,我就没有这些发票。所以我认为守法的凡人会变成台湾未来统治者的新形象,这是民主发展的理想改进。
台湾可怜的宪法,经过了台湾动员戡乱时期的冻结,以及解严后的不断修宪,终于在现在走到了终点。我们2005年有一次修宪,把国民大会消灭了,意味着未来中华民国的修宪不再是由国会议员在国会里操纵。未来修宪要由国会1/4提议,3/4通过,通过以后的修宪案还要送交公民复决。这需要所有公民一半以上去投票,投票过半才能通过。一般的学者分析,修宪有这么高的门槛,想要成功是很难的。修宪要成功那肯定是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就不太可能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未来修宪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已经不太可能了。宪法不能修改了,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我们遵守它,一条是我们制宪,把旧的宪法废弃掉,因为它是死路一条了。以目前的发展,特别是美国老大哥的威力影响下,即使陈水扁一再抛出希望,要走制宪一途也是不太可能的。既然如此,守宪行宪可能是台湾未来的必然之路。如果是这样,宪法的尊严是会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过去几十年的重大的宪法争议之中,我们司法院的大法官一直在扮演司法解决政治冲突的角色。尽管他每次一出来说话,骂的还是有,可是大家好像都开始遵守游戏规则了。所以再重大的政治冲突,像过去的核能第四发电厂的停电案,以及三一九枪击案,大法官做出了解释后,大家不满意骂一骂就算了。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基础,大法官在掌控宪法的运作。未来只要不再修宪,宪法稳定以后,尊严就会慢慢建立起来。宪法不能再被修改,使得宪法的尊严有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第三个是有关司法权的部分。台湾的司法权基本上不是制度上的问题,现在剩下的是每个职业法官本身的良心的建构的问题。在最近的这么激烈的政治冲突斗争之中,司法官特别是检察官部门,一直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在台湾的压力就集中在一个检察官身上,像侯宽仁、陈瑞仁,所有的媒体都盯着你,司法官也感受到了社会道德责任问题。我认为,这么大的压力之下,一个新的更强韧的司法独立是可能发展起来的。当然,我认为一些重大的弊案由个别检察官涉及,这在制度上还有发展的空间。可是在司法发展的未来方向上,特别是透过在最近这么强烈的斗争压制下司法权的反应,我认为将来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第四个是有关所依赖的中道力量的部分。在激烈的政治斗争里面,需要有几股重要的中道力量是不受影响的。这些被转编的中道力量,有没有可能回复它中道的身份。第一个是公务员部分。只要正常的政党轮替在进行,公务员靠编是没有用的。只要是正常的政党轮替,每个人以前靠绿,现在靠蓝,像蝙蝠摇摆不定是很辛苦的。只要政党轮替正常持续下去,公务员就会慢慢习惯面对不同的政党的领导,他的中道也就会慢慢形塑出来。有关学界的部分,我觉得很难讲。媒体的部分是台湾最需要努力的方向。媒体怎样形塑自己的伦理,摆脱政党的纠缠,走向相对中立的态势,这部分要努力的空间还非常大。
再来谈到第五点就是公民社会的部分。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模型之下,社会自治还有待发展。在东方以及中华文化下面,社会自治非常少。因为我们都是以“家”这个范畴为中心来发展的互助体系,我们不太能脱离“家”的体系发展互助。台湾过去公民社会逐渐发展自治,除了目前在西方所推行的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这种学术的宣扬和具体的建构在台湾也产生影响之外。我们的社会是正在逐渐强化它的自治力量。至少我们有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第一个是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的情形。灾害发生后,政府还来不及反应,社会团体自治力量特别是宗教团体就已经到位了,开始进行就难。台大医院不需政府的指令,自己组了医疗团队立即赶赴现场救灾。这是很强的社会自治的展现。根本没有政府,它还没有反应过来,我们已经开始救灾、重建。人民自发捐款,数目相当庞大,这些已经不需要政府指挥、协调。另一个经典案例是2006年反贪腐的红衫军的运动。我个人也去了现场观察,我不那讲是去参与了,因为那样就有立场了。各个民层、各个省籍的人抱持着要追求正义公平中道利益廉耻道德的态度。这么大的动员,不是靠政党的力量。他不是政党透过国家机器去发动的,也不受政府的指挥。那么多的人集结以后绕街而行,没有烧一部车,没有打破一块玻璃,没有流一滴血,这是公民意识的完美的展现。我也看过巴黎穷人进行抗议示威的活动。车子烧了,玻璃打了,店就砸了,警察也出动了。更不用说德国人、英国人没什么有意义的目的,看完足球赛出来就相互厮杀。我们这么几十万人出来却是那样的。所以我认为,在某些方面,台湾不仅不是亦步亦趋,而且是跳出了他们的想象。我认为我们民主发展已经和西方略有不同,我们的公民展现出来的水平也有其盎然的一面。从这两个案例,我看到我们公民社会虽尚待建立,但是有建立的基础。
最后谈到选举以及选举操控的部分。作为2005年的一个修宪结果,未来中央级的选举已经改成单一选区制。也就是说,未来对中华民国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不是台北市议会议员,是台北市长、立法委员或者总统都是单一选区制。这种单一选区制,特别是立法委员的选举,使得政党的掌控能力变得很强。在进行新的选举也就是2007年之后,台湾国会的乱像可能就看不到了。台湾的选举经过这样的改革,贿选、激烈的人物、极端的言论等这些在未来可能慢慢消失。我们不排除将来会把地方级的民意代表也改成单一选区制。这个修改不需要动用修宪解决,所以这个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在选举操控的部分,民间也可以看到经典的例子。族群操控的能力在台北几乎是不可能使用。在南部,虽然有讲要维护本土政权、要爱台湾就要选某一个政党。我们可以看看它的效用怎么样,判断指标就是它当选与否,或者更精确的就是看它到底能够获得多少得票率。就民主选举来讲,台湾还有几个发展上需要突破的地方。第一个是选举制度的全面的改革。地方级的议会应该改采单一选区,使得政党能够发挥掌控的力量。个人在选区里靠人际关系贿选当选的可能要消除。第二个在政治现金的部分,台湾在说法方面还是落后。怎么避免官商勾结,怎么避免议员被绑?法律上的规范表面上看不是很落后,我作为一个修法的主导人,认为它还是很落后,还有很大的修改空间。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党和政治人物,为国家发展而共同协商解决问题,使我们的选举净化。再有就是政党财产的问题。在台湾目前在争论的是政党到底能不能经营企业,其财产应该怎么掌控。对于政党法、政治现金法、选举罢免法,这三个有关选举和民主运作的部分,我们还需要努力。这其中障碍将会很多,涉及到政党的利益,需要政治人物的远见。
我的演讲结语主要有三点。整体评价,台湾的民主发展是在正面的道路上面。第二,对于它的未来,我保持乐观。严重一点讲,是审慎乐观。第三,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很多。改善能否成功,我们的民主能否更进一步,这需要政治家而不是政客,抛弃一党一私利益的考量和人民共同努力。当然,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中华民国,我希望它能够在华人社会里扮演民主的急先锋以及成功的民主的角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浅见,现在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教。
张曙光:刚才陈教授的讲演给我们介绍了台湾的民主政治发展的状况。通过对一些混乱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说明了台湾民主未来发展的走向。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看,台湾在华人社会里确实是走在前边的,至少大陆和它的差距还相当大。所以台湾的民主实践对大陆的借鉴意义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今天的论题还是很有价值的。下面我们请评议人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牛仲君:我主要是研究国际政治的,今天听了陈教授的演讲受益匪浅。但是听了以后,我还是有一些困惑。陈教授讲了混乱有这么多的原因,我想问问陈教授认为其中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要改变这些混乱,最先要改变的是什么。陈教授一共提出了六个方面,我觉得要同时改变这六个方面是比较困难的。
还有问题,我听了陈教授的精彩演讲以后,认为台湾目前不稳定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某种权威的缺失。或者说缺少一个政治核心,缺少支持它稳定的权威。陈教授认为支持台湾稳定的权威在什么地方?是法制、中立的公务员系统、监督体系或者更加中立的选举制度。当缺少政治核心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观点和立场的分散。这样的话,就容易出现一定的混乱。东亚有很多威权统治的国家,其稳定的核心是在于公务员体系。而西方则更注重分权制度的建立。陈教授认为台湾保证政治稳定的权威核心主要来自什么?
另外陈教授讲了台湾选举的情况,我觉得台湾的政党和人民的联系过于紧密。政党对人民的掌控是非常紧密的,这就存在每个人要有一个什么立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美国或者其它西方国家的选举,特点是政党是高高在上的,老百姓对政党的理解,更多的是对政党政策本身的理解,而不是对政党所表现出的色彩的理解。
萧延中:陈教授精彩的讲演给我很多启发。我曾去了台湾两个月,亲身看到了台湾的选举。看到台湾正在走向宪政民主的过程中,我个人是很受鼓舞的。我建议陈教授不要用混乱。有序是什么?如果说执政党说这杯无色的水是黑的,大家都跟着附和是黑的,这是有序的话,那我觉得还不如混乱。用混乱带有贬义,不如叫乱象。在这个乱象的形式的背后,我觉得追求的是公正。其实你的演讲也不是说那是一种真的乱,在乱象背后有秩序。这种现象体现了大家不同于过去的追求。
我在台湾的时候去太大听了施明德的讲座,马英九、陈水扁、王金平那几个政治大腕都来了。后来又和老百姓接触了许多。我觉得台湾的秩序政体来说,还是受日本50年的统治的影响,老百姓本身有秩序感。我们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前本来也有一些,文化大革命把秩序感彻底丢了,现在往回找很难。比如就在电梯上,大家右边站着,左边空道让出来。没有人搂着老公把道全占着的,大家都习惯了。像我们,在黄庄路口,还有人拿着旗子喊着停停,可就是没人停。没有秩序感,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使得民主运作的成本大大增加。所以我觉得台湾实际不乱。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一个误解,认为宪法是最高的法,婚姻法、产权法都是日常的。没有那么一种日常的民法体系,从何谈宪法。宪法要生硬地建构上去,就像给人的躯体换一个脑袋,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西方社会,最开始是有一种民间的契约社会形成一种风尚一套民法以后,到了共同体这一层才产生了宪法。那个宪法才会有效力。原来我们持一种观点,觉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支持西方民主。因为它是一种皇权的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不可能嫁接在民主宪政的大树上。但是台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并不比大陆少,它的民主化过程还是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
你说的司法独立,我直觉台湾不是宪法问题,宪法架构已经搭起来了,逐渐地会受到各界的尊重。但是重要是司法独立的技术性,以及人格因素对司法的介入。作为法官,代表的是公权力,但他又毕竟是人。制度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健全程度才能使人的恶一面得到遏制。我觉得在司法独立,特别是技术操作这一块,台湾还有很多路要走。我在那边的时候,和教授们也谈总统制和内阁制两种政治制度的引进。我也没做深入的研究。其实像台湾这样的共同体,它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它采用的制度却有美国和日本的两部分。但是中国传统政治中间的某种合理因素,如何能够融进来,形成带有东方人文特色的新制度。大可不必说西方制度就没有优秀的地方。比如美国走了200多年,人家有基督教、新教做支撑,我们没有这个传统。所以我们如何把高级法背后的一套东西建立稳定。
最后我还有提到的,在你的讲演中有一个例子,1999年9月21号大地震。我在台湾和教会的人也做了一些接触。在台大总校区有个基督教的书店,我在那里买了好多书。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基础是什么?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是靠个人的良知建立起来的,还是有一套政体的价值体系做支撑。美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新教立国的国家。日本共同体背后是大和民族的民族魂,它到底是什么?佛教在台湾很盛,特别是南边。基督教也还行,还有其它的教等等。这些东西才是民主宪政重要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公益心,没有这样的准则是不行的。这里的准则不是个人根据各自利益说这是自己的准则。你有你的利益,我有我的利益,我们不要互相伤害,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结合点。这是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但是卢梭也提到了国民宗教。,实际上背后的利益之争是对人性的穿透和考察。所以我觉得台湾最后的发展,最后民主社会的稳定,可能和建立一个大家有基本共识的价值体系。我也在台湾看到很多人穿着各式漂亮的服装、抹着脸蛋就上街了。去年刚好碰到一个选举,我就在台北从一头坐捷运到另一头,看了一下。我总觉得这是属于中华民族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中华民族特别强调表演,政治表演和祭祀是连在一起所。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是靠祭祀去认同的,是靠祭祀。这是谁,这是炎黄子孙。然后我们形成这么一个认同,形成一个国家。这样一种文化在台湾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反应得很清楚。西方的Individualism,觉得我就是我自己,我的选票代表我的权力,和其他人没关系。这样理念和中华民族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那种价值认同的思路还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大陆这么一个大的共同体,南北差距、东西差距、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异质性那么高,里面的问题会更多。
我还有几个问题,希望陈教授给我们提供启示。第一个,台湾作为一个共同体,它的整体的公权力,和各个区域性的第二级的公权力,除了在宪法上有明确的规定,在具体运作上,之间是怎么协调的。按照我们大陆的话来讲,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税收是怎么分配的?你在公权力的分配层次上几乎没有谈,希望能做一些小的补充。
郭燕:我们大陆习惯从威权体系下看待事物的眼光,评判台湾社会的现象。这样有时就会造成一些误差,台湾有些问题,我们看到的现象和其实质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我们大陆对台湾的政策的理解有时会有滞后。刚才在听力您的演讲以后,我是比较赞同您的看法的。
我在去了台湾两次以后,发现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在台湾人民的心中已经基本稳固了。有些问题我们从这边来看,可能像雾里看花。但是,在倒扁那一个月,我们住在酒店,然后周边的环境中的普通市民丝毫不受影响。在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里面,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理性,一是宽容。理性在这次倒扁的运动中体现得很明显,基本没有流血冲突,理性比90年代初有了很大的改观。宽容这方面,蓝绿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强的对立,但在这次运动中没有发生很大的冲突。说明人民变得更加宽容了。虽然说已经有了改善,但不是说在这两个方面就没有问题了。就我观察,目前台湾蓝绿两派,不仅在政治上,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仍然是鲜明对立。
对于刚才牛先生说的,台湾的政党和人民的联系太密切了。我觉得从政党角度讲是应该的。要赢得选举,政党就应该赢得民意。人民怎么想,政党就需要迎合。如果政党没有幕后操纵或者其它手段的话,单纯从政治体制上应该是这样的。目前政党为什么会形成蓝绿对立呢?这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意基础、社会结构。族群对立、国家认同危机,它有建构性的原因也有原生性的原因。我们大陆可能有时候会夸大,说它是建构起来的,说它是一些政党为了上台执政而建构的。但其实不可否认,它有原生性的基础。这应该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有分歧的社会结构和民意不发生变化,政党仍然会沿着这条道路去走。所以政党要融合,社会的民意基础就得融合。社会对你抵触了,政党也会逐渐对你抵触。在这个发展中,我觉得台湾社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已经发展成熟了。这是我个人想法,不知道正不正确。在目前,蓝绿对立看起来不可调和。从十几年的发展来讲,在蓝绿独立过程中,有一个倾向,就是台湾的主体意识已经逐渐得到巩固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最后的蓝绿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对立了。比如民进党,只要不走激进的台独,而是走渐进的台独,那么就会和主体意识很好的融合。国民党泛蓝,有50%以上的人赞成有主体性,为了赢得选举,国民党是不是也应该向这边靠拢。如果两党在自己立场上略微妥协,那么分歧就实际上不会那么大了。
我觉得,目前台湾的民主制度是基本巩固的,但是又有一个悖论。也就是你刚才提到的,很大一个悖论就是宪法。因为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政党政治就应该是在宪法的框架下运作的。也就是先有宪法,然后才有政党政治的运作。但台湾的奇怪之处是,宪法成了政党运作的主要对象。台湾的蓝绿政党和西方的不一样。西方政党主要是有左中右之分,我是保守还是赞成更公平。但是,台湾只要是大选,比如总统大选,统独问题是超越其它的问题。如果在统独问题上,政党之间意见不能处理好的话,不能排除台湾的民主会有倒退甚至是流产。在美国的压力下还有大的武力的威胁下,宪改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了。但是,比如民进党要是提出宪改,更定是它的头号选举提译。如果它把台独的议题拆开分解,不明确说要台独,而是走渐进的路线,一步一步实现目标。最后会不会因为宪改的问题,而触动或危及台湾的安全和稳定。我觉得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还有,我对台湾的市民社会感受特别深。我去了他们NGO的会馆参观访问,感觉到在台湾市民社会的私人领域的运作基本成熟,国家的乱象主要是公共领域的权力和斗争的结果。这和我们大陆不太一样,大陆明显是强国家弱社会。社会上的第三势力,比如NGO发挥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最后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您认为台湾的宪改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会不会成为台湾民主社会发展的障碍。
田岛俊雄:感谢张曙光先生和陈淳文教授,我主要研究经济方向。我带来04年的台湾的一张传单,里面有连战和宋楚瑜的关于希望保护农业的口号。我最近也有向学生介绍台湾关于保护农业和多边贸易谈判的措施。这张传单形象地表现了台湾民主社会的代价。国民党有大选公约。国民党二把手江丙坤,在做国民党和亲民党的联盟公约。蓝色的阵营有比较完整的公约。而绿色阵营的民进党和团结联盟没有,很遗憾很奇怪。民进党经济上的理论基础是台湾大学的经济系和中华经济研究院,他们是新古典派,比较支持环境保护,还支持法轮功。这是些很奇怪的学者,尤其是台大法轮功影响比较大,信仰新古典理论的学者也比较多。国民党本来是比较接近社会民主的,所以我们叫社会民主党,认为它比较接近共产党。从竞选的分歧了解到目前台湾的民主制度的情况。说到有省籍矛盾,也有利益分配关系问题。刚才陈教授说到的台湾混乱,在我看来是民主化的代价。原来国民党垄断的时候没有,86年多党制以后就开始有混乱了。在这种混乱中,台湾加强了国家认同和民主化意识。另外,虽然保留很多中国的传统,但台湾不是五权分立。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台湾和日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盛洪:很抱歉来晚了,没有听全陈教授的演讲。台湾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它的民主化应该是很难的,因为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中国是从另一条政治思路走过来的,不是说这条思路一定差,但至少是不同的。不过其中也应该是包含了民主的理想的。我比较认同夏勇的那本书《中国民权哲学》,从民本思想推导出民主宪政的含义来。但由于缺乏实践,所以我们的文明要做这样的事情非常难。不管怎么说,跌跌撞撞走过来,我同意萧教授讲的,这叫乱象,还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点,我们还有哪些缺陷,要做什么事情。民主是一种世俗的政治制度,但它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超越的文化价值结合起来的。就像萧教授讲的,没有一种单独的世俗的政治制度,能够稳定地长期地存在下来的。西方也是如此,其基督教的超越价值和其世俗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起来了。你刚才演讲的时候,我为什么要问是到什么庙前去杀鸡,我觉得这是很有涵义的,不能简单地看待这种现象。还有去法院宣告,法院后面是什么?法院里的法官也是人,他背后还是有超越价值。就跟在西方的法院,要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什么?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基督教上。美国最初十三个殖民地,实际上都是清教国家。我去华盛顿,有人就对我说,华盛顿的结构就是十字架。这些作为基本的价值观,沉淀在了美国党宪法里头,有些人就淡忘了。反观中国,只追到法院是不对的。台湾的民主、中华文明的民主,要有一个超级的文化价值的基础。这是要想的,没有不行。能不能追到基督教,恐怕不行。有人说四书五经就是中国的宪法,所以讲宪政有成文的宪法。但也不一定要是文字的,就是一堆基本规则大家认同。所以《大学》、《中庸》这些就被一些人认为可以看作宪法。还有超越价值的中国的表现形式要注意。刚才涉及到一个家族的概念。家庭的概念在中国和西方是不一样的。西方的家庭是指看得见的家庭成员组成的团体。中国的家庭包括死去的列祖列宗,祭祀死去的列祖列宗的传统是使一般的老百姓有所超越的一种形式。使得人们不仅要想自己,还要想列祖列宗和子孙后代。这样人的时间意义就会长。这样的家庭组织实际是被儒家收编的。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大多数老百姓和精英分子有超越的文化价值。儒家基本的价值观渗透到家族体系中维护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所以我觉得不能把中国的家庭和我们价值观分开来孤立地看。
第二点是,这样一种民主政治怎么成功。虽然我了解得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想法。你最后的展望是比较乐观的,认为靠经历这个过程,最后民主宪政还是走到好的道路上来。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靠试错,不可能有美国宪法。美国的西部牛仔投票,永远也不可能投出一个美国宪法来,必然要靠精英知识分子。实现宪政,不仅需要大众对当下的政治事件的积累的知识,还需要世世代代的经验。这些历史经验不是民众能够掌握的,只能是精英知识分子。他们要超越时间,积累以前的民主政治的经验,提出一些基本规则。美国的国父也是吸收了欧洲的经验,比如卢梭、孟德斯鸠这些人的观点。他们是有了理论基础,才制定了美国的宪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所以在投票前是要有精英要作出提案的,这是精英的责任。我认为民主的改进依赖于宪政的改革。你讲修宪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但我认为修宪是很重要的事情。确实有一些改变可能使民主政治更有效率。为什么民进党上台,这些年有很多不稳定的现象。可能确实和基本宪法有关。比如,陈水扁不见得是多数人拥护的,这是有问题的。这样的选举规则就必然是不稳定的。只不过是因为蓝色阵营分裂了,所以陈水扁上台了,其实多数人是不赞成他上台的。这是基本宪政的问题。这些方面还值得思考,西方国家则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的积累。如果研究思考提出宪政改革的方案,可能会使民主政治更好。我有一个主张是先宪政后民主,有一个好的宪政,民主就会走得比较顺利。
还有一点,社会有没有中立的力量,这是要考察的。中华文明近代出现了一些问题,打断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原来是由一群精英知识分子承载的,现在没有了。这是自五四科举废除之后,出现的情况。没有了文化精英集团,没有了这种传承。在之前是有的,尽管有你说的收买还有学而优则仕,但是也有朝廷之外的民间的知识分子。朱熹的弟子是不能考科举的,他们是传承儒家正统,是超越政治的。宋代、明代都有这样的人,清代还是有这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在民间。他们是有传承的,是不接受收买的,大家认同的是他们,不是朝廷里做大官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有社会的经济资源,支持着这些独立于政治力量的文化精英的群体。在过去中国,除了皇权以外有家族,家族很强大,是可以养这些知识分子的。大陆那么多年的计划经济,没有了家族,就剩国家,独立知识分子就当然没有了。所以我觉得,要培育这样的空间。在大陆和台湾,中华文明还是需要有这样一股独立于政治力量的超越的知识分子精英力量。这样,才能推进民主化。
还有就是,推行民主化也不能把民主理想化。这是奥尔森、布坎南、阿罗都讲过的,比如多数主义暴政、投票悖论等等。这些在民主成功的美国依然存在,在欧洲更严重。它导致了国家不断扩大,大家互投赞成票。听说前几年,台湾一选举大家就承诺退休年金长多少,其实财政根本支撑不了。这就是民主失败。美国当初向伊拉克开战,众议院只有一个人反对。现在大家都说错了,死的人太多了。打了伊拉克战争经济退步了,这能不叫错误吗?所以,我觉得这些民主失败的问题需要注意。
萧延中:我插一句,这些投票悖论例子太多了。有时,最终大家选出来的是谁都不喜欢的。党派之间互相牵制,谁都不愿意让对方上台,最后找一个糊涂蛋上台。这是民主非常糟糕的地方。当年华国锋就是老毛选人选了半天,觉得谁上来都有风险。大家折腾来折腾去,谁想要的人都上不去,最后选了一个谁都不喜欢的。
还有刚才提到的守法的凡人,我觉得这是不够的。在中华文化中,政治领袖的作用比西方的分量要重很多。领袖选好没有对国家的影响很大。西方谁上来问题不大,东方则不一样。
盛洪:我接着说。多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国家统分这些可能会导致台湾民主失败,这是要引起注意的。因为统独对人的利益影响太深了。所以统独之争可能引起民主失败,我们不可太乐观。哪天可能军队都会启动,所以我们要特别小心。政治制度上要走民主化道路,也还要有所探讨推进。实际上,一个成功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大众和精英的良性互动。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比较好的。设立了参众两院。众院代表大众利益,对我有利就投赞成票,不利就反对。参议院就精英化一些。在这个三权分立的结构中,司法体系是更精英化的。英美的法律服务阶层,包括律师、法官这些人,是有悠久传统的精英阶层。他们在过去仅次于贵族阶层,不过是近代贵族被打倒了,单留下他们了。他们有自己的传统、独立的价值和超脱的立场。这是美国民主制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这是不够的。回头看看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优秀资源,我认为在民主制度没有出现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最优秀的,今天也仍然有其价值。它是一个精英参政的制度,我觉得不能简单讲是专制制度或君主制度。今天的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很多是优秀的,但它根本的缺陷是权力的来源不是民主。把这两者结合一下,也许能克服民主失败。
台大学生: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台大政治系硕士大一年级的学生,主修的是公共行政,对于台湾民主化这个议题我非常感兴趣。不想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只是提出一些对台湾民主的主观看法。
刚才老师在展望台湾民主发展时,提出了几个观点。我觉得另外台湾社会民主还存在一个暗流。我在接触到有关社区研究的文献时发现,其实台湾的民间力量比想象的强大。台湾的社区运动在1994年由陈其南开始运作。在九二一大地震后,他对台湾的社区运动做了一个初步的判定。他认为,人们已经知道如何用社区运动进行社会救助和居民自治。这几年经过了一连串的社区运动,社区的居民已经开始走出家门,去跟邻居协调。大家开小型的公民会议,整个过程也不是那么民主。居民间开始讨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想要了解社区的过去,提出对社区未来的希望。他们以社区为单位和政府进行沟通协调,要求政府给予某些帮助,甚至社区开始为自身寻找资源。这时民主已经达到了新的阶段。这并是完全是要求政府要为人民做些什么,或者是要求政府在法制上要有改革。而是人民已经开始找到一条社区这条道路,使大家的生活更好。台湾社区做得最成功的县市是桃源县。在访谈桃源县的一个社区负责人的时候,他提到台湾地方议员的选举、村里长的选举有一些改变。村里长的当选人开始有很多是已经在从事社区活动的。平时穿行于社区之间、为社区服务的人高比例当选,已经超过了当选人的1/3。这些人打败了过去台湾的一些集结的派系,也冲击了台湾过去存在的买票的手段。台湾的公民意识由基层选举中慢慢浮现出来。相比买票、派系争斗,公民更加认可民主奉献这种方式。这种社区暗流,还在台湾成长。
另外,刚刚老师提到,台湾是不是缺乏一个权威的领导者。我认为台湾目前的社会发展方向,已经不在于寻找一个权威性的领导者。大家如果都认同一个制度,就应该尊重和服从。我觉得台湾未来会是是这样。
台大学生:我先讲一下台湾民主发展的源流。台湾的市民社会成型是在现代国家的成型之后。这和中国大陆很像,基本上是在辛亥革命现代国家机器的出现以后,在国家权力让度下才慢慢出现了台湾的市民社会。这使得台湾的中下阶层政治力量衰弱。台湾现在的大企业很多是当年由政府补贴资助出来的。原有的地主阶级,在国民党进到台湾进行土地改革以后,势力已经基本被铲除了。
新兴的企业处在台湾进口替代的政策和世界潮流下,我个人用买办来形容他们。他们不会像西方的企业家有那么大的独立性和开拓性。只有在政府部门的一定政策下,社会的一定环境下,他们才有发展空间。造成的结果是,台湾的社会和政治紧密地靠拢,学界和政治界的接触。我们会问,陈水扁是人民在法制下选出的,他为什么会贪污?我个人知道,
他贪污主要是在国营私有化这一块。比如原来价值100亿的国营企业,他以10亿卖给认识的个人企业家,然后在私下收回扣。可是这一切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他私下拿回扣,可是在法律上找不到他的漏洞。这样的收回扣的行为就是来自企业界和政治圈的靠近,是有历史渊源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实行党国体制,用职权式的政党来控制国家机器,在近现代的发展中进行国家与社会的改革。这样就造成国家机器在那个威权时代权力是放在党中央的,权力的转换并不是来自法律体制的转换,而是党内派系斗争的结果。李登辉这样一个后来搞台独又和国民党现在的利益有那么大分歧的人,为什么当初会上台?那时蒋经国突然去世,国民党内部派系的斗争和华国锋上台的情况有些相似。是一种机会造就了他的上台,使他继承了国民党的政治力量,可以进行改革。大家可能认为这是民主化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台湾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不是台湾人民主动追寻的结果,而是政党派系斗争的结果,并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为什么现在谈法制?因为政治人物的贪腐使得我们不再相信他们,转而要把自己的信念突显在法律上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动摇陈水扁?他回答说,因为法律上没有判我有罪。这并不在于道德上有没有罪,而是在于法律上有没有罪。这样的原则使得他可以在总统的位子上继续待下去,施明德反贪腐还是动摇不了他。国民党在统治期间是不愿意有任何权威去影响其统治的,所以鼓励大众化往消费文化方向发展。这种文化斩断了个人与个人的联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使得人们不会再作出那么具有牺牲奉献精神大投入。在进行道德和生计的选择时,没有力量使人们会去选择道德而不是生计。因此陈淳文老师刚才形容施明德的反贪腐运动是一场完美的演出,在我看来它也只是一场演出,不像文革中人们有那么大的理想和投入。虽然在提到文革的时候,很多人都只有负面的评价,但在我看来那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冲撞,在台湾是很难出现的。
此外萧老师提到,台湾乱象指向一个公正的追求。社会发展的确是要追求一种公正,但是我们却把所有希望放在法制上。而这种法制却毫无个人意义,毫无中国传统的程序性。社会的秩序并不是建立在毫无意义的冷酷的条约制度上的。这造成我们个人在现在仍然对公正这个概念很模糊,在公正的追求中我们感觉很迷惘。
另外,在社会自治问题上,我认为宗教团体很难作为一个新兴的突显的政治力量。它基本上是在承认既有的社会关系的前提下,作为人们对现实不满的寄托。我们看慈济的救灾行动就没有提出任何的改革社会的口号,只是在既有的制度下做一些事后的补救。它不会提出新的政治方针或者社会制度,最多就是救灾、医疗。
张曙光:民主进程中如果出现暴力现象,走的弯路就太大了。台湾的民主进程中,出现现在这样的局面,是非常好的事情。民间的力量,可能在某些方面水平比统治者要高。这其中应该有几个因素。一个是和传统的文化价值有关。因为民主宪政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宪法的问题,背后还是有基本的价值观的支撑。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可能比大陆在文革以后对传统文化的糟踏要强。那些盛大的群众场面,在台湾进行得很有秩序。用和平的形式推进民主的发展是非常了不起的。另一个,台湾的民间力量因为有积淀,所以组织起来能出现这些奇观。
但问题是,从民间力量中成长起来的是慈济功德会这样的组织,其它的政治组织可能就弱小很多,精英知识界的活动不多。在政治党派势力和民间力量中间缺失了一大块。
这就涉及到民间组织的发展,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还有结构问题在里面。哪些组织的发展能够对民主进程起到更大的作用?哪些组织的发展,可能对社会有作用,但是在推进民主化进程上的作用要相对小一些?这是需要考虑到的。现在研究台湾问题是很必要的,但是大陆和台湾确实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在借鉴的时候,也需要和大陆的实际结合。
还有一个,你讲到了台湾新闻界的状况。我觉得大陆新闻界的状况和台湾的差距也不小。我们现在的媒体,什么能登是有中宣部的一套规定的。好的下面把时间交给陈教授做一些回应。
陈淳文:感谢大家的意见,使我的思考有进一步成熟的可能。由于之前我也提到的,我主要是受到法学上的训练,这属于技术层面上的。所以大家刚才一下就指出了一个本质的问题。民主化技术层面上的操作离不开其运作的社会底蕴,也就是社会共同承认的基本价值,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但这个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和中华文明中的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关联。但是要具体点出儒家文化中哪些是促进民主发展的,这还远超出我目前的学术能力。这是要探究的重要问题,所以我先做一个回应。
下面我就每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回答的做一个简单的回答。首先是牛老师提出了,我讲到的台湾目前的这些乱象,有没有主从关系,解决问题上有没有优先次序。我是多元观察的,所以我基本上觉得这几个因素是共同形塑了这个乱象,不太有主次之分。至于解决途径上的优先顺序,我觉得可以迅速做到的就是选举制度、政治现金、政党财产这些方面的调整。如果政党愿意去改善,我想在民主的技术运作上,表面的乱象会沉淀一些。
萧老师问到了台湾的中央地方权限分配的问题。中华民国宪法有依照孙中山先生的想法,但在政治协商会议上也做了一定的妥协,它采取的制度是均权制。中华民国宪法在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方面是分得很清楚的。虽然法律上已经做了这些规范,那是不是在实际运作上就没有冲突?其实还是有很多冲突,权限还是交错穿插。它不可能像蛋糕一样,这层是巧克力的,那层是奶油的,这是中央的,那是地方的,分得那么清楚。解严以后,中央和地方权力的争执更加明显。以前一党比较强大的时候,没有什么争执,上面讲的下面照做。现在民进党就希望宪法有关中央的权限更明确一点,地方的弱化一点。这个法律尽管有规定,但冲突依然存在,目前主要还是司法解决的途径。比如,马英九在任的台北市,近来常常和民进党的中央有激烈的权限冲突,最终都是法律解决。最近有关健保费的争执,到大法官、到法院、到行政法院,裁判最近才出来。目前,台湾的中央和地方有关人事权的问题,已经放宽了,地方机关已经有很大的完整的人事权。现在主要是财政的部分。假设我们说地方自治的核心就是获得人事权和财政权,现在剩下的就是财政权的问题了。地方的税收不足以应付地方的支出,所以一定要有中央的补助。中央究竟该怎么补助,一直在争论之中。台湾有统筹分配税款的争执,中央在全国收的税怎么分到地方,平衡各地的发展。这个部分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争执,分配规则能不能法制化目前还难以定论。财政分配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在不同政党掌控中央和地方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就更加严重。
另外郭老师和盛老师都有谈到民主失败的问题。民主倒退、民主流产这些可能性,我们无法逻辑上完全排除。不过作为学法出身,我认为政治争端要是司法解决的话,最终会发展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会有冲突,司法解决。司法解决不够了,再有冲突。能够司法解决,就可以形成动态的权力平衡。举个典型的例子。2000年陈水扁一上台,就提出核四厂要停电。它已经盖了1/3、1/4以上了,和国外签约好几千亿,一停的话损失很大。国民党掌控的行政院的多数要求核四要续建,行政和立法两权产生了冲突,最后是司法解决。司法解决时,我们的大法官就说,停电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对于预算的冻结,对于原来已经通过的项目不执行,要让国会了解和同意。行政权要停建,国会不让停,然后司法权说还是交由国会决定。后来因为停建引起的社会反对很大,最后民进党只好复建。这样一来一往,是权力斗争动态平衡四情形。如果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是用这样的方式解决,民主会失败或走向暴力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就拿台湾独立的问题来讲。如果行政部门说台湾独立,立法部门可能马上说违宪,因为基于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的固有之疆域不能独立。这个送到大法官那里去,他就要解决。他如果说台湾不能独立,总统的意志可能就无法顺遂。这种用司法手段实现的权力的动态平衡,以后的走向还是比较乐观的。
最后谈到一个关于宪政的问题。我说到我们中华民国的宪法已经不能再改了,要么就执行,要么就废弃。这样是不是一个很愚蠢的结果?比较典型的,怎么一个简单多数39%的 总统可以执政?这个问题,宪法规定得不是很清楚。就这一点,岛内很多对宪法不尊重的人,想刻意地把宪法的缺点放大,那就是宪法规定得不清楚。就这一点,我对法国宪法有一点研究。从1789年独立到现在,法国至少有15部以上的宪法。宪法一直在换,有的只有几条,有的三四百条,什么样的都有。事实上,我们不能太崇信规范的法律条文的效力。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分配关,以及其它的国家部门的权限分配,真的宪法规定清楚了就不会乱了?这是很困难的。宪法再怎么清楚,也可能被诠释被操作。以法国来讲,1986年它第一次发生左右共治的时候,也不是宪法的要求。当时密特朗作为总统,在其任内国会大选社会党失败了,当时的右派获取国会的多数。宪法没有规定国会的多数为总理,但他就选了右翼领袖希拉克为总理。英国宪法也没有明文的规定,很多都是宪政惯例。英国国会的多数党可以变成总理这件事情,在宪法文字上肯定是找不到的。问题是他们的文化背景为什么可以发展出有这样的宪政惯例可以产生?我们在2000年一个少数总统当选,但他还是把行政权交给国会的多数。他虽然当选,但是虚位。后来等到在国会拥有了多数,他就掌控实权了。有人认为人性是恶的,于是需要通过法律制约,将人的恶性化于无形。但我个人认为,法律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中国传统思想中说“有治人无治法,有乱君无乱国”,还有比较像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所以制度有其局限,剩下就是人的问题。西方的人怎么就可以将这么一个制度运作出来,可能是与其社会基本价值有关,比如他们由宗教思想以及宗教习性养成的文化背景。这个部分东方也不能免除,而要比西方更强调法,更崇拜迷恋法律条文能发挥的规范性。在这样的立场上,我不觉得我们的宪法已经陷入了僵化。它现在是停在那里了,可是运作还是有弹性的。有需要解释的时候,我们通过大法官解释权力冲突。所以我看来,还算是有一定的空间的,是有乐观发展的可能性的。
还有刚刚田岛老师提到了,有关台湾现在五权分立的架构,究竟还存不存在。我觉得就制度层面上,它是存在的。制度层面的存在,也显示出五权宪法的确有它的特殊性。举个例子,我们的考试院是独立的。有人说,负责考试的机构干嘛要有像行政机关一样的独立地位呢?就是因为独立,当有考试的题目偏向某一种立场的时候,当有人在国家考试的考题里做文章的时候,考试院就会有围剿的声音。社会上也会因为这个而支持或批判考试院。比如有关公务员退休的利率的问题,台湾说叫十八趴的问题。民进党一直在说,公务员有优惠的退休利率,违反了公平正义平等。人们指责,考试院在维护行政权,把公务员的优惠利率作为选举斗争的工具。我们看到考试院好像不够强大,不能有效抵挡行政权。但是从另一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正是有考试院这些问题,才使得执政者不能那么顺利地立刻达到目的。所以,五权宪法是跟西方有小幅的不同,比如刚才讲到的考试院独立于政治权力部门之外的运作方式。
监察院扮演的角色,有点像美国国会之外的特别检察官,就是当年调查尼克松水门事件的机制,只不过台湾的检察院是更庞大的一个独立机关。监察院扮演一个政治监督的角色,但又不是在国会之下。孙中山当年要让其脱离国会,就是未了避免其卷入国会的政党斗争,作为一个中立机关监督行政部门的运作。大家也讲监察院老是拍苍蝇不能打老虎,这样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反过来说,监察院拍苍蝇的功能至少修正了行政机关之间的盲点。这个部门这么说,那个部门那么说,人民怎么办。举个例子。当年我们有派到大陆的敌后工作人员,就是派到大陆的间谍。然后不幸被大陆官方逮住了,关到监牢里很多年。放回来以后他们就申请国家赔偿,说我为了中华民国坐牢十几二十年总该赔我一些钱吧。这些间谍有的是在台中,有的是在台北。他们到法院去申请冤狱赔偿,可是法院的见解就有不同。我随便说的,比如台中就觉得他们在大陆坐黑牢二十年,为中华民国牺牲,法院就赔偿他2000万新台币。台北却说,我们的冤狱赔偿是针对中华民国司法体系之下被误判的人,你跑到大陆去干我们何事,不赔偿。于是同一批人回来,那个人领了2000万赔偿,这个人没有。法律上,这种冤狱赔偿不同的法院立场不同,他们就可以告到监察院去。这就是政府之间各有坚持和立场,形成执政上的盲点。这时监察院就出面,让法院统一见解立场,不能同一种情况却有人赔有人不赔。像这样的问题,在西方可能如果诉讼已经终审结束了,可能再申请也没有用了。现在中华民国监察院是停摆的状态。主要是因为现在陈水扁认命的监察委员有很多瑕疵,所以国会不同意要求陈水扁重新提一个认命名单,陈水扁却认为这是抵触总统的威信所以不提。僵局就这么持续着,所以监察院已经休息一年多了。这个是我们宪政上的一大缺失,希望将来能有改观。
2006年12月8号
2006年12月08日
********************************************************************************
「アジア農業問題の50年とWTO」分科会報告(アジア政経学会ニューズレター21、2004年4月20日)
50回記念大会にちなみ、アジア農業の50年を総括すべく、専門地域の異なる5人の報告者・コメンテータよりなる農業部会が企画された。
はじめに司会者(田島)より、WTO交渉におけるアジア間対立、および韓中・日中二国間の貿易摩擦を例に、アジアにおける農業問題の構図が概括された。ついで問題の切り口として、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による三段階説(低所得国の食料問題→中所得国の貧困問題→先進国の農業調整問題)、および戦後アジア農業の出発点となった東アジアの農地改革、それらを反共革命として主導したラデジンスキー(GHQのちに世界銀行)の戦後構想が示され、経済のみならず政治分野からの発言も期待されるとの趣旨説明があった。
最初に倉持和雄会員(横浜市立大学)より「韓国農業50年:農地改革、緑の革命とその後」と題し、農地改革による自作農主義が、韓国に特有な労働市場の性格から自小作前進的に変容する状況について、緑の革命や農業保護、それにWTO交渉とも関連づけつつ報告された。かかる問題の構造は、程度の差こそあれ戦後農地改革から出発した日本や台湾などと共通する。
二番目に池上彰英会員(明治大学)より「中国農業25年:改革・開放後における農業問題の転換と農業政策の変動」と題し、規制緩和と制度改革による農業発展の状況、需給緩和下の所得格差問題・構造調整問題の併存状況が報告された。中国は現状の東アジア農業を反面教師として、困難ではあるが独自の農業調整政策に取り組みつつあるようだ。
三番目に菊池真夫会員(千葉大学)より「熱帯アジア稲作農業の50年-緑の革命とその後-」と題し、とくにレスター・ブラウン説を明示的な批判の対象としつつ、緑の革命以降アジアの米需給が継続的に緩和している状況について、統計数字と現地調査にもとづく報告が行われた。そして発展の成果を維持しつつ、規制緩和を通じ構造調整をはかる道筋が提起された。
コメンテータを依頼した岩本純明氏(非会員・東京大学)からは、戦後日本農業の展開に即し、非穀作部門と対照しつつ土地利用型農業における構造調整の遅れが論じられ、零細分散錯圃を初期条件とする農業調整の困難性と土地政策における主体性の問題が指摘された。また藤田幸一会員(京都大学)からは、南アジア農業の現状を踏まえ、為替変動など非農業的要因の影響および構造調整の長期的性格等について指摘があった。
フロアからは、日本の場合すでに実質的に農業調整は終了したのではないかとの議論が提起される一方、市場による調整のみならず、環境維持機能や食の安全確保など農業に特有な事情を踏まえた政策論が必要ではないかとの議論が出され、時間を大幅に超過して活発な討論がたたかわされた。
*******************************************
光陰似箭(『中国研究月報』第57巻第7号,2003年7月号)
天野元之助旧蔵書のゆくえ
東京大学 田島俊雄
「天野元之助先生の蔵書が京都のK書店に並んでいて、何冊か漢籍を購入してきた」。
この驚くべきニュースを研究会仲間のWさんより聞いたのは、2001年の11月のことであった。天野元之助先生といっても最近の人はピンとこ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が、50代以上の中国研究者であれば、洋の東西を問わず知らぬ者のない歴史的人物で、戦前は満鉄調査部にて中国の農村調査に従事し、戦後は農業史研究で名をなした先達である。その天野先生が1980年に亡くなられたあと、蔵書は一括して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に移管されたはずである。
天野先生の旧蔵書に何が起きたのだろうか。
うまい具合に翌月初め、京都行きの出張が入り、洛北のK書店をようやく探し当てた。自宅兼店舗兼倉庫といったところに、それとおぼしき中国語および日本語の本が、半間ほどの本棚約2つ分に確かに収納されていた。
とりあえず自分に関係のありそうな本を開けてみたところ、要所要所に赤線が引かれ、場合によっては書き込みがなされていた。細かい字でややわかりにくいが、何通も手紙をいただいて忘れもしない、あの達筆な天野元之助先生の直筆に間違いない。
私にとってめぼしい本としては、まず中国農業科学院編『稲作科学論文選集』(農業出版社、1959年)があった。これは修士論文を書くときに大いにお世話になったもので、日本では東大東文研と農業総合研究所(現・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にしかなかったはずである。また北京政法学院民法教研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参考資料彙編』(法律出版社、1957年)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歴史教研室編『中国資本主義萌芽討論集』(上下、生活・読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などは、探せば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が、中国研究者としては自分の本棚に置いておきたい基本文献である。これらをまとめて保有していたとすれば、天野先生クラスをおいて他にない。
店の主人に聞いたところ、数年前に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よりもらい受け、通販した分を含め、すでにかなり販売したとのこと。さらに驚くべきことに、天野先生宛の書簡もあるというので、日本のみならず世界の著名人の手になる手紙を何十通も見せてもらった。農書の専門家である胡道静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など、筆者の知り合いのものも何点かあった。あるものはもらい受けた本の中に挟み込まれ、あるものは焼却処分寸前であったという。
その場で天野先生の高弟である原宗子教授(流通経済大学)に連絡をとり、ことの顛末を伝えた。原教授は先生の遺族とも連絡があり、行方不明になっている遺稿の所在を探していた。
結果からいうと、K書店に残された旧蔵書は一括して流通経済大学によって購入され、遺族より提供されたその他の資料などと共に、流通経済大学天野元之助文庫として2002年度より展示・公開されている(同文庫の目録その他については、http://www.rku.ac.jp/~hara/amanotop.htmに詳しい)。一方で私的な書簡類は、原教授を通じて遺族に返還されている。
同文庫の公開と並行し、原宗子編『流通経済大学天野元之助文庫』(流通経済大学出版会、2003年2月、定価500円)が編集・刊行され、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に残された旧蔵書などの目録とあわせ、現状で整理が進んでいる限りでの旧蔵書の全貌が、天野先生の没後20余年にして、ようやく明らかになりつつある。
収録された旧蔵書の目録は、大きく分けて①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に残された図書資料、②同じく国内外の研究者より天野先生に謹呈された抜き刷り約3000部・76冊、そして流通経済大学天野元之助文庫に収められたところの③K書店から同大学が購入した図書、④遺族より原宗子研究室に提供された図書資料、⑤個人により同文庫に寄贈された天野先生関連の図書資料、より構成される。
このうち筆者が目録作成に参加したのは、東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に76冊に分けて収蔵されている抜き刷り約3000部の分冊別一覧表である。これらの抜き刷りは、天野先生が戦後大連から引き揚げてから1980年に亡くなるまでに受け取ったもので、几帳面な先生の性格からして、ほぼ完全な形で保存されていると判断される。もともと東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によって抜き刷りごとのカードは作成されたものの、これらがB5、A5等の版ごとに製本された76冊のどこに収蔵されたのか明記されておらず、利用上の困難があった。
基本的な作業は東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図書室にて実施し、各分冊ごとに、綴じられている抜き刷りの題名と著者名をチェックし、一覧表にする形で行われた。天野先生のもとにその時々の先端的な研究成果が集まっていたであろうことは疑いなく、筆者にとっては当時の研究状況を追体験できたという意味で、得難い経験であった。他方で製本冊子には、抜き刷りの謹呈者による書簡(私信)などがそのままの形で綴じられているケースも多く、4半世紀も前に天野先生宛にしたためた自らの拙い手紙を目にし、複雑な思いをすることにもなった。
ともあれやや手前みそになるが、原宗子編『流通経済大学天野元之助文庫』には抜き刷り目録を含め、天野先生にかかわる重要な研究情報が数多く含まれ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る。また流通経済大学に設置された同文庫には、天野先生の未公刊生原稿が多数残されており、これらの整理も含め、やるべき仕事がまだ多く残されている。
さて、天野先生の旧蔵書の全貌が明らかになりつつあるといったが、実際にはわれわれの調査の及んでいない旧蔵書も少なからず存在する。すでにみたように、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では天野先生の旧蔵書にかかわる受入方針を1990年代半ばに変更し、収書方針と異なる図書資料は譲与もしくは廃棄された模様である。K書店がもらい受けたのは、その一部と考えられる。幸いなことに、同書店には売上げ伝票が整備され、天野先生の旧蔵書と思われる販売図書の目録は把握できている。しかしその余については、残念ながら探し出す手だてがない。
天野先生の旧蔵書は、おおむね1950年代から70年代にかけての中国書もしくは和書で、以下の蔵書印が押され、また要所に赤線が引かれ書き込みがなされるなど、識別は可能であろう。
読者諸賢の中に、これらの天野先生旧蔵書とおぼしき図書資料を目にした方がおられるならば、さしつかえない範囲で流通経済大学原宗子研究室hara@rku.ac.jp、または筆者tajima@iss.u-tokyo.ac.jp宛にご一報くださるようお願いしたい。
旧蔵書の全貌が明らかになることで、天野元之助先生の依拠した史資料、学問的なバックグラウンドについてより立ち入った検討が可能になり、あわせて今後の研究にとってのインフラ整備につながるものと期待される。
*****************************************
光陰似箭(『中国研究月報』第57巻第1号、2003年1月号)
16回党大会雑感
(東京大学)田島俊雄
日頃は「莫談国事」とかいって政治には首をつっこまないようにしているが、昨年11月の第16回党大会については、野次馬的な興味もあり、毎日テレビでみた。いやむしろ、期待を込めてウォッチしていたといった方が適当かも知れない。というのは、友人のAさん、Bさんが党の全国代表に選ばれ、「身内が檜舞台に登場する」といった感じで党大会をみていたからである。
Aさんは副部長級、Bさんは局長級の国家幹部で、それぞれ別の中央機関に所属する。私のみるところ、二人とも能力抜群にして国際感覚もあり、党代表にふさわしい。部長・副部長級をさておき、局長級のBさんが代表に選ばれたのは破格だが、その組織の一つの見識であろう。しかし他方でBさんは女性であり、一種の政治的クオータで選ばれた側面は否定できない。中国の場合、最近の民営企業はよく知らないが、どの役所や公的な事業組織、国有企業においても、一定割合で女性幹部が抜擢されている。
二人とも1977年の統一入試復活直後に大学に入学した花の「78年組」で、82年から社会に出てこの道20年である。かつ大学入学以前にAさんは国営農場に挿隊し、Bさんは地方都市の病院で看護師を務めるなど、社会経験も豊富である。
Aさん、Bさんが党代表に選出されたと知ったのは昨年の連休前だが、彼らの名誉のためにいっておくと、彼らが私ごときにそうした話をするわけがないし、こちらから聞いたわけでもない。立場のある人の前では返答に困るような「敏感問題」は持ち出さない、というのが礼儀であろう。
そうではなく彼らの役所の、むしろ彼らとはやや離れたところにいる人たちが、私と彼/彼女の関係を知っていて教えてくれたのである。党員であれば自分も一票投じており、一つの役所で数人の代表であるから、誰が党代表か当然ながら誰もが知っている。送り出した以上、組織の利益代表として、また希望の星として、なかば期待を込めて彼らのことを話す。党代表のあとは中央委員や候補委員となって、さらに上にプロモーションしてほしいということである。誰それは党大会後に××委員会の副主任にリクルートされる、といった類の噂話は、大会前後にかなり耳にした。
中央・地方を問わず、普通の党政幹部はこうした人事がらみの話が大好きだし、日常的な話題のようだ。これが企業だとどうなのか、比較の意味で気になるが、そうした材料は残念ながら持ち合わせていない。大学の場合には、政府と違って非党員も少なくなく、また何といっても学者の世界だから、政治党派の話に興味を示さない人もいる。しかしあの先生は学部長になったが党書記ではない、といった類の話は、80年代にはよく聞いた。
Aさん、Bさんが党代表に選ばれたという場合、たんに職場の代表という意味合いのみならず、「中央」レベルの意向も働いている節がある。彼らがしばしば「中央文件」の執筆活動に加わっていることは、中国の関係者であれば誰でも知っている。以前にある全く別の人の執務室を訪ねたとき、中央の首長(政治局員クラス)を囲んだ「文件」執筆組の大きな記念写真が「××写作組留念」とかの文字入りで額に入れられ、麗々しく飾ってあるのをみたことがある。これをみれば誰が「中央文件」の執筆に携わったのか、一目瞭然である。
さて16回党大会が開幕した昨年11月8日の前後、私はある県で農村経済の調査をしていた。すでにテレビのニュースで、Bさんが党大会の主席団に入っていることは知っていた。
その日は県内の企業をいくつかまわる予定で、車を手配した。県城を出発するとき、県政府労働局の前に人だかりがあり、数人の男女が「我們要吃飯、人民要生活」という横断幕を広げていた。「下崗」の字があり、党大会にあわせた失業者による抗議行動とみた。県のレベルでは、どこも地方国有企業の赤字問題が深刻で、企業改組とともに冗員整理が進んでいる。執権政党も党大会といって浮かれているわけにはゆかない。
間もなく運転手がラジオをつけ、党大会の実況放送が流れてきた。各地からの期待の声がドラや太鼓とともに中継されるなど、なかなかの盛り上がりである。同乗した県幹部によれば、その地域の党代表は一級上の行政単位である地区の党書記だという。全国2000余県の県長・書記のレベルでは、よほどの労働模範か少数民族代表でない限り、全国代表は無理なようだ。職域でなく地域の代表であり、党代表に対する親近感は中央機関に比べ希薄なようだが、党大会は地方幹部にとっても重大事という感じは、十分に伝わってきた。
党大会の全体会議は李鵬政治局常務委員の司会で始まったが、起立して国歌吹奏を聞くところでせりふを間違い、車内で一時その話に花が咲いた。全国のみならず国際的にも注目されるだけに、緊張するなという方が無理というものだ。それにしてもあの長い基調報告を、メリハリをつけて聴衆をあきさせずに読み上げねばならない総書記の仕事は、それだけでも大変な重労働だ。
ちなみに党大会が開かれた当日に訪れたいくつかの企業では、党大会の話はまったく話題にならなかった。他方で夜一緒に食事した地方幹部の場合、7時のニュースの頃は、服務員にテレビをつけさせるなど、気もそぞろであった。というわけで食事は早々に切り上げたが、翌日は誰それがテレビに映っていたとかいなかったとか、余韻は残っていた。ちなみに主席台にいたBさんは、幸か不幸か江沢民総書記の演説場面がクローズアップされるたびに背景に小さく映る位置にいて、一挙手一投足をみることができた。Aさんはというと、中央代表の大部隊に埋没し、散会後のインタビューの横を、やれやれという感じで煙草をふかしながら通り抜ける姿が映った。
さて党大会のハイライトは、何といっても中央委員等の選出であり、それに続く政治局員、同常務委員の人事である。しかし残念ながら、私を含めた周りの熱き期待に反し、AさんおよびBさんは、中央委員、同候補委員、紀律検査委員のどれにも選ばれなかった。彼らほどの優秀な人材でも選ばれないということは、中国の場合それこそ「人材雲の如し」なのかもしれない。しかし個人的にいうと、勝手知ったる友人が有力ポストにいるいないでは、親近感、安心感も含め大違いだ。
聞くところによると、今回の中央委員選挙の特徴は、「条条」つまり中央機関の代表に票が集まらず、「塊塊」つまり地方が着実に中央委員会などに人を送り込んだ点にあるようだ。全体の票数にして圧倒的な地方が、誰とはなしに「協調ゲーム」をやった可能性はある。これは、中国のような大国は不可避的に「地方分権」たらざるを得ないという私の仮説と整合的だが、中央機関が劣勢というのも、一面では困った事態だ。
今回いくつかの中央省庁が中央委員のポストを失ったようだ。組織のトップが中央委員であるか否は、考えてみれば大問題である。党内ポストの関係で内部昇格が難しく、トップが他の系統や地方からヘリコプターで降りてくるというのでは、役所の士気にかかわる。もちろん超大物首長であれば歓迎もされようが。
党大会を受け、昨年末からぼつぼつ地方レベルで書記の入れ替えが行われているが、これから全人代の行われる3月にかけ、そうした動きは中央機関・中央省庁にも及んでこよう。この文章が活字になるころには、あっと驚く事態が出現しているかも知れない。もはや「莫談国事」の矩を越えつつあるが、党人事における「条条塊塊」といった内容であれば、私にとっても十分に学術的な研究対象である。
(2003年1月11日稿)
******************************************************************************************
亚亚洲想象的历史条件
主讲人:汪晖
2001年12月28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第207次天则双周学术讨论会,汪晖研究员做了题为“亚洲想象的历史条件”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本次演讲与讨论的主要内容。
张曙光: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汪晖教授给我们做演讲,他是《读书》杂志的主编,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研究员,他在社会学界研究的领域很广。下面请他作讲演。
汪晖: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另一方面我也很惶恐,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自己所研究的清代到晚清的思想史的领域里。我写的这个东西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论文,所以还没有发表,但是我希望把这个话题拿出来大家讨论。虽然这不是一个我自己的特别的领域,但是我还是想在思想史的层面上研究亚洲问题是如何提出来或者被省略掉的。
我之所以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各种刺激下形成的。我在很多年前去日本东京开会,发现有很多日本学者谈论亚洲和东亚这样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历史学的传统,尤其是东亚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而我们中国学者很少讨论这类问题。我去韩国,韩国的学者也一再问我东亚的问题。他们批评像我这样的中国学者有点中国中心主义,不能从周边的角度看待亚洲问题。我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这个批评也对,我们要么关心中国的问题,要么关心西方的问题,关心美国的问题,很少考虑中国所在区域的问题。在我们的想象中,往往说东方西方,很少想到亚洲内部的交往关系,形成我们历史想象的重要性。1997年我去台湾访问,他们召开一个关于亚洲问题的讨论会,我被临时拉到台上,被要求讲讲大陆有什么关于亚洲的讨论,我当时感到很惭愧。我在1996年的时候请我的同事孙歌连续写了好多篇评论,都是讨论亚洲问题。她的评论对象,都是日本学者所作的关于东亚的研究。他们有一套书《在亚洲思考》,囊括了社会史、思想史、经济史、法律史等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的讨论。
比较少的讨论,并不等于不存在这个问题。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他们提出这个范畴,而我们却很少提及。除了它们所说的中心之一之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台湾的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在用这个问题来批评台湾独立的主张,他们一方面认为,台湾社会内部过分地用民族主义的模式,造成了岛内社会的分化,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太愿意用统一于大陆的模式,所以希望用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每个社会再提出见解的时候,总是和自己面临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回顾历史,中国的梁启超、孙文都不断地谈到过亚洲问题。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日本的大东亚的思想给中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二十一条以后,越来越少的人谈论这个话题,除了毛泽东在谈论亚非拉、在世界革命的范畴是用这个概念之外。前些年在亚洲经济兴起的过程中,有些国家的政治家们提出所谓的亚洲价值,引起了很多的争论,这不在我分析的范围之内。
前几年,中央编辑出版设出版了贡德·弗兰克所写的一本书《白银资本》,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这本书写的是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亚洲的经济对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想从这个角度来重写经济史。他在这本书中大量地引用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东京大学的经济史教授浜下武志的《关于亚洲的国际契机》,讲以朝贡贸易形成了亚洲经济体系。这些译著都引发了很多讨论。近几年,日本学研究中心在北京也召开过很多次中日包括台湾和海外的学者参加的关于加州问题的讨论。在这种讨论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的一个取向就是重新结构亚洲的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批评十九世纪以来,亚洲地区的历史是被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所笼罩的。谈论亚洲问题,有一个原因是针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取向。另一个取向就是,在亚洲内部发现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的一个想象的空间。到二十世纪以来,所有的社会科学的只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的预设上,国家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因此要想象一个超国家的空间,有带有批评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论述的取向。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在亚洲金融风暴以后,很多国家比如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特别热衷于讨论东亚问题,它们认为光靠向韩国这样单个的比较小的民族-国家的结构来应付世界性的金融动荡和全球一体化的过程,无论是对其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其内部的保护,都构成了比较大的问题。这种用一种区域结构来迎接和抗拒全球一体化的想象显然是受到了欧盟这个结构的影响。欧洲逐渐形成了超越原来民族-国家的新的经济和政治结构,来迎拒当代全球化的挑战。
我今天不是要重复他们所说过的话,而是希望从历史的视野来检验一下,他们所提出的这种亚洲范畴有没有可能实现。我展开一些历史叙述,讨论从十九世纪以来亚洲这个范畴在不同的人当中是怎么被运用的,它们关联着什么问题,在这个问题中看看这个范畴对于我们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没有积极的意义。首先申明一下,我只能就我所熟悉的和中国或者东亚有关的资料来讨论。
今天的亚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而最早亚洲是一个西方概念,它不是由亚洲人提出来的,而是由欧洲人提出来的。Asia这个词最早是指希腊以东的地区,还包括今天的土耳其、安拉卢西亚一带。在早期的欧洲人的概念中,亚洲就等于东方的意思。后来近东和远东观念的形成和这个也是有关的。17世纪以后,亚洲又和欧洲的殖民主义和殖民扩张相关。我们今天形成的以苏伊士运河、乌拉尔山为亚非和亚欧的边界,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界为其东南的边界,这个大的亚洲的地理观念是在近代欧洲的地理扩张中发展起来的。我们需要对这个词源作一个简单的交待。在晚清梁启超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是经由欧洲的传教士或者日本转化出来的。我们看魏源的《海国图志》的近代世界图景的时候,是把五大洲作为经纬,但是大量的叙述有采用了东洋、西洋、小西洋、西南洋等中国自己的一套术语。这是一个很广阔的范畴,各大宗教都是在这个区域形成的。
我今天分四个部分来讨论亚洲概念的运用,第一部分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中关于亚洲的概念与内涵。第二部分讲社会主义的运动和民族自决权。在列宁提出俄国革命的时候涉及俄国自己的认同问题,俄国到底是亚洲国家还是欧洲国家。这个思想对亚洲近代的革命者,特别是是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他后来提出了大亚洲主义。这个观念和当时日本的大东亚主义之间有微妙的既有呼应又有对抗的关系。第三部分讲多个历史世界中的亚洲和东亚文明圈。浜下武志、沟口雄三等日本学者把亚洲想象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中有很多文明,亚洲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明,有自己文化的特殊性。第四部分讲互动世界中的亚洲,把亚洲想象成为一种互动关系,而不是说她自己就是一个完全自足的体系。最后,我会做一个自己的评述和总结。 1885年3月16号,日本近代变革的先驱福泽谕吉《世事新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脱亚论”,从此“脱亚入欧”就成为近代日本思想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他的核心涵义是要摆脱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特别是摆脱儒教主义和亚洲的封建性的关系,进而使日本成为欧洲型的民族国家。日本战后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史家丸山真男认为,福泽谕吉是在1884年李氏朝鲜发生类似中国1989年的戊戌维新的“甲申之变”之后写的文章,这个政变中类似于康梁的改革派们受了西方的影响,用西方近代的国家、社会、权力的思想来对王朝进行改革,但是三天就失败了。福泽谕吉一方面从价值上非常认可这些开化派,认为他们代表了进步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朝鲜的改革依据的文化资源相当大量的仍然是儒教。他提出脱亚,就是认为日本要走改革的道路,就必须摆脱儒教的影响,从新建构欧洲的民族国家的模式,包括18世纪以来提倡的基本价值,而不再依赖亚洲内部以中国为中心的儒教主义的文化价值。所以,在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观念中,第一个特点是,亚洲和欧洲的观念不单纯是一个地理的范畴——它不能把日本搬到欧洲去——而是一个文明的概念,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脱亚的实质在于脱儒教主义。
问题的根源在哪儿?中国知识界也发生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很多争论,大部分的人认可比如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现代欧洲的文明,并用这些东西来批判和否定儒教。一方面,脱亚入欧成了日本民族主义兴起的非常重要的口号,另一方面,这个口号又被日本极右翼的势力所使用。比如积极参与亚洲侵略战争的黑龙会,就把福泽谕吉祭起来。如何认识他的思想的几重性成为了很重要的问题。当时日本的殖民主义政策实际上使用了脱亚入欧的启蒙主义的口号,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行动上是入亚反欧,深入到东南亚和中国。1933年到1935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之前,黑龙会发行过《东亚先觉志士纪传》,最后一章是“满洲皇帝的登极”,也把福泽谕吉放在里面,作为日本大亚洲主义的同志。丸山真男所要面临的困难在于,一方面他要强调脱亚入欧在福泽谕吉那儿只是一个偶然的口号,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民主、人权、国权这类口号,但是另一方面西方近代启蒙的价值又被挪用到这个历史中,当时日本的一批人把自己想象成为亚洲的代表。丸山真男面临着从日本的殖民主义和军国主义当中拯救出启蒙的理性的困境。
第二部分我讲在亚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在民族自决权的理论背景下所提出的亚洲概念。亚洲不仅是一个欧洲殖民主义的概念,也是一个革命的概念。社会主义在反抗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扩张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亚洲的观念。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一开始是国际主义的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批判民族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者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能不能支持本国政府去打击另外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民族冲突当中工人阶级所处的位置是什么。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权的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之下的。他认为,工人阶级不能有哪怕丝毫的对本国统治阶级的同情,去参与到帝国主义战争中。列宁谈论民族自决权的时候,主要是讲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内部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小国民族自决的要求,比如俄罗斯人如何对待乌克兰的独立和波兰的独立。列宁提出的是一个伦理上的要求,认为所有的革命者在这个关头都应该支持小国的运动,不能站在大国沙文主义的立场上。他所采用的批评模式就转化成为民族自决权这个思想。为什么他赞成民族自决呢?因为他是站在欧洲民族主义的范式中,认为民族复杂的状况都是落后的状况。在这个预设下,他认为民族国家是当时发展资本主义唯一可能的道路。他也有另外一个论述:从长远来看,一个大国对于发展资本主义是好的,但在当时在伦理上大国的革命者不能支持本国政府,必须支持小国的民族独立。在此背景下,他开始了关于亚洲的讨论。
在福泽谕吉发表脱亚入欧论之后25年,俄国革命的前夜,列宁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在这些文章中,他欢呼“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诅咒“技术十分发达、文化丰富、宪法完备、文明先进的欧洲”正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支持一切落后的、垂死的、中世纪的东西”。列宁的判断是他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它的观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地的被压迫民族的社会斗争就被组织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之中了。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能界定为什么亚洲是先进的,欧洲是落后的,亚洲代表了在帝国主义阶段的世界革命的斗争。但是再仔细研究他的涉及对俄国的自我认定的时候,我们发现列宁的亚洲观仍然建立在欧洲18世纪以来斯密、黑格儿的亚洲观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巴黎是勾画成绝对理念发展的历史,他同时有用空间的概念来表述,比如埃及、亚洲、欧洲。亚洲在历史哲学的形态中代表了前资本主义的封建性的社会关系。列宁在帝国主义论的叙述中把亚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历史位置上,就在于亚洲正在转化成为原来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模式中来,被压迫民族国家的建国运动本身包含了对于世界资本主义的批判。当他谈到俄罗斯的时候说:“俄国在许多方面无疑是一个亚洲国家,而且是一个最野蛮、最中世纪式、最落后可耻的亚洲国家”。在这儿亚洲再次与野蛮、中式吉、落后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这个论述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有非常重要的启发。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一个商会发表了演讲,标题叫《大亚洲主义》,含混地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亚洲,一个是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的作为最古文化的发祥地的亚洲与一个即将复兴的亚洲。前者是指亚洲还没有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这是要被否定的亚洲;复兴的亚洲的起点就是日本,因为日本当时废除了与西方的不平等条约,成为第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换句话说,亚洲复兴的起点不仅仅指的是日本,而是指的民族国家。孙文当时为日俄战争的爆发和日本的胜利而欢呼,说“日本人战胜俄国人,是亚洲民族几百年来第一次战胜欧洲人”。他在其中也用了一些种族主义的语言,如白种人和黄种亚洲人的民族主义的观念。孙文的叙述中包含了列宁的叙述中所没有的部分,这就是后面我们要谈到的关于朝贡和近代经济的叙述,但是他是在政治层面上叙述的。他采用中国的“王道”和“霸道”的概念,强调一方面亚洲复兴的前提是民族国家,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又恰恰是欧洲殖民主义扩张的一种形式,即霸道的文化。在讲述王道的时候,他提到了朝贡,举了尼泊尔和中国的关系的例子。在晚清和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已经最贫弱了,尼泊尔还提出到中国朝贡,他的南面已经被英属印度阻断,传统的朝贡路线已经进不到中国来了,他们几次像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翻过来,把东西带到中国来。孙文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尼泊尔还要来朝贡?这与王道的文化有关。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论述。实际尼泊尔当时与英属印度产生了冲突,多次找清朝支持。孙文当时提倡的是王道,很有意思的是他又想把王道融入到受到列宁影响的世界主义文化中去。所以当他提到王道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亚洲的观念。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俄国的革命都与非常理想化的看法,他在“大亚洲主义”中说:
“现在欧洲有一个新国家,这个国家是欧洲全部白人所排斥的,欧洲人都视它为毒蛇猛兽,不是人类,不敢和它相近,我们亚洲也有许多人都是这一样的眼光。这个国家是谁呢?就是俄国。俄国现在要和欧洲的白人分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主张王道,不主张霸道……”
当亚洲和欧洲的观念代表着一定的文化的时候,它的地理位置就相对化了,虽然孙文所叙述的价值和福泽谕吉所叙述的价值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看到,无论是脱亚入欧论还是大亚洲主义,看起来亚洲是超越民族国家的范畴,但是每一次提出来都是和民族国家和民族自决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将这两个思想进行比较的话,福泽谕吉所想象的亚洲和东亚具有高度的文化同质化的范畴,都是儒教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文明,而孙中山提出的大亚洲主义不是这样的,他特别提到了亚洲是所有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儒教的发祥地。所以他把土耳其、俄罗斯都看成是亚洲范畴,而用民族国家解决内部的差异性,因此他没有形成内部文化上完全一致的亚洲观念。
第三个问题,多个历史世界中的亚洲和东亚文明圈观念。我主要是在日本的知识叙述里面产生出来的。它强调用欧洲或者伊斯兰来界定不同的区域。从二战前到二战后,日本几代历史学家宁愿接受自立性的东亚世界这个概念,认为这个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它以儒教为特点,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西鸟定生认为,东亚世界是一个自我完成的文化圈,在此文化圈中,诸文化又有独自的和相互关联的历史结构。这样的东亚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的河西走廊地区东部的地域。但是这个历史的边界也有它的流动性,其中有些地区,比如西藏高原,中亚的诸地区,以及东南亚,由于不具备东亚的性质,因而属于另外的历史世界。构成东亚世界的特征的因素包括: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也部分地包括佛教。因此这个东亚概念在文化上是具有排他性的。
这个意识形态一方面要把日本纳入到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中,但是又包括了两个不同的前提,一个前提是要重新建立日本和亚洲大陆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关系确立日本作为独特的海洋国家的地位。如果从历史书看,在日本扩张前的时期,日本的许多学者并不把日本看成是亚洲的一部分。前田直典在《古代中亚的终结》中提到了“亚洲有机论”,他认为亚洲有机论是一个新的东西,并不是从来大家都认为归属于亚洲:
“一般以为,在近代之前,世界各地的历史尚未有共同性时,中国是一个世界,印度又是一个世界。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世界可以视为一个包括满洲、朝鲜、安南等在内的东亚世界,这也是过去大家的看法。把日本放进这个世界中虽然多少有些犹疑,但我们亦曾考虑过这个可能性。不过,这只是文化史上的问题,究竟朝鲜、满洲等社会的内部发展和中国有没有关联性抑或平行性,我们近乎一无所知,日本更不用说。在欧洲的世界中,例如我们知道英国社会的发达与欧洲大陆有平行性,彼此相关。但在东亚方面,特别在日本和中国之间,是否有类似情况,除近代史的领域外,至今不仅仍未解释清楚,甚至可以说近乎未成为问题。一向的想法是,日本从古代至中世、近世的发展,在社会基础构造上与大陆全然隔离。”
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一个有机的亚洲的想象完全变成近代的事情。当代的一些日本学者比如浜下武志教授,沟口雄三教授,都曾经试图建立日本和亚洲的内在关系。浜下武志在朝贡体系上的研究,是很大胆的突破。他在经济史的领域试图建立一个以朝贡体系为纽带、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体系,但是同时指出,朝贡这个规则必须修改,最基本的方向还是要建立以海洋为中心的不同于西方贸易体系的新的东亚体系。19世纪以来,欧洲大量的贸易都依靠海上通道,把大陆关系从属于海洋,而传统的帝国是把海洋从属于大陆。他认为朝贡形式上完全是一种等级体系,要用新的条约体系来代替它。他一方面承续了原来关注区域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以波罗代尔和沃洛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为对象。
浜下提出亚洲内部的有机性与互动性的原因在于,在与欧洲交易之前,在亚洲内部早已存在一个超越民族国家的长途贸易,而且是从东亚扩展到其他地区,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它要用这个理论来批评在整个世界体系中欧洲占中心主导地位的叙述。它建立了有机联系的亚洲概念,而在其前现代部分的规则性就是用中心和周边的关系来取代民族和国家间的关系。它的这个说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翻转了费正清所说的朝贡体系是完全负面的东西,看到在亚洲世界内部早就存在着复杂而发达的经济网络。
但是,东亚整体性的本身面临着一些困难。第一个困难是,如果说朝贡体系是中心和周边的关系,而现在的条约体系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对朝贡体系的理解。现代中国疆域与行政结构是清朝17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清朝帝国建立了丰富的朝贡贸易网络,但是跟朝鲜、越南相比,日本和清朝之间的朝贡贸易是非常弱的,在朝贡贸易的名下与一些欧洲国家也建立了某种意义上的外交关系。所以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的规则是否有截然的差别,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清朝有些地方的边疆区域是模糊的,但是他又很完整的国家结构。清朝和俄罗斯订立《尼布楚条约》有三个主要内容:一是中俄边界的划界;二是逃人法,双方都不能保护各国逃到对方去的人;第三,中俄贸易,除了进京朝贡外,要在边境开辟商埠。双方存在着互为朝贡的关系。这些制度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社会理论中通常被视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特征。
第二个困难在于,超国家的区域性的体制在欧洲也同样存在,只是不一定使用tribute(朝贡)这个说法。在英国和印度、北美这些殖民地之间是有定期的互换的。我们如何区分欧亚之间这种规则性的不同呢?
第三个困难在于方法论。浜下所有的叙述都是使用的朝贡贸易,而朝贡在中国的语系中是比贸易要复杂得多的概念。它包含了礼仪、政治、社会交往、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实质性的经济贸易关系是处在次要的地位。
第四个困难在于,内在整体性的亚洲历史是解释以东亚为中心的,他突出的是文化、地理的距离、海洋、政治结构在形成区域关系、尤其是贸易关系的时候的重要性。但是他对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联系的多样性——如中国和中亚、中国和波斯之间的关系——缺乏比较清晰的论述。
还有一个困难是,他强调的是朝贡贸易,而推动贸易的与其说是朝贡贸易,不如说是黑市贸易,或者说走私。清朝当时实行的是“净海”,日本采用的是锁国政策,征收很高的关税。所以大量贸易只能采用走私的方式。
沟口雄三在东亚这个观念基础上重新在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范畴中进行结构。他也认为亚洲地区以儒教为中心,把中国革命和宋代以来形成的天理、公平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强调在亚洲内部存在文化的原理性。
我把所有这些都概括成为在多个历史世界中的亚洲和东亚文明圈观念。
我讲最后一个问题,在互动历史世界中的亚洲。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在构建整体的亚洲概念的时候会碰到一个困难,就是内部的关系过于复杂。是把亚洲看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世界,还是把它看成一种不断变动的历史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从中国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学者都比较倾向于从周边来界定亚洲,这与他们所处的位置相关。但是如何看待大陆内部的关系呢?我这里举两个例子。
美国的历史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曾经受美国地理学会的委托,到中国和中亚地区作调查,后来他写了大量的这方面的调查报告,成为美国的中国边疆史重要的开创者。由于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排斥,所以他在当时并不像费正清那样出名,但是,他所写的书现在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是1940年代发表的《内亚洲的中国边疆》,它在描述亚洲内部的关系的时候,是以长城为中心,来描述一个超越政治和民族疆域的亚洲大陆。这为我们研究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和日本学者完全不同的视野。我曾请北京大学非常优秀的历史地理学家唐小峰先生写过一篇这本书的书评,叫《长城内外是故乡》,发表在《读书》上。这本书认为在长城的两侧并立着两个农业和游牧的大的社会实体,它们在长城沿线的接触形成了持久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有反馈到各自的社会内部。因此,游牧民族受到了农耕社会的较大影响,反之亦然。中国唐以前的历史叙述基本上是以长安和黄河为中心,宋以后往往是以江南、运河为中心来叙述的。他们都把长城看为遥远的边疆。而这本书却把长城视为亚洲的中心,看成两边交往和民族融合的区域,从而形成了亚洲大陆内部的整体关系。它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游牧民族最开始是农耕社会中被排斥到草原上的那部分人,只有当他们真正成为一个草原社会的时候,两个不同的社会所共有的边疆才建立起来。
陈寅恪的研究与此相近,但是在他的视野中,西北而不是日本学者关心的海上贸易和“东亚文明圈”,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他引用《朱子语类》中的一句话:“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在论述番将府兵的时候,并不认为这些制度是唐本身就有的,而是从外面来的。他们两个人都比较重视亚洲内部的制度和文化的互动,以及战争和移民的影响。
我再举一个例子。日本杰出的历史学家宫崎市定有一个论述:“亚洲自己早就有一个自己的近代”,他提出的假说叫宋朝资本主义,认为在十世纪北宋建立的时候,以中国为中心已经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模式,早于欧洲。同样,朝鲜的十四世纪,日本的十七世纪,基本上构成了亚洲的近代叙述。自所以说十世纪是亚洲的近代,他认为有几个主要的理由,一个理由是,从唐末开始,贵族制度开始瓦解,第二个理由是,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冲突中,这些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意识,所以宋朝是建立在具有丰富的民族国家或者准民族国家意识基础上的国家。因此他认为成熟的郡县制国家类似于欧洲的民族国家,他把理学看成是民族主义学说。第三,他强调运河在贸易和连接内地和海洋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南海发现的古船也证实了那时的海上贸易是非常发达的。显然,他关于宋朝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都是欧洲的。他认为宋代以后,中国的这些特征都没有消失。他有一个逻辑结论: “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工业革命发生的背后,需要小资产阶级的兴隆,亦必须有从东洋贸易中得到的资本积累,要机器运转,不能单靠动力,还必须有棉花作为原料,更需贩卖制品的市场,而提供原料和市场的实际是东洋。没有和东洋的交通,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
他的观点在弗兰克的最新著作《白银资本》中获得了回响。但是实证研究到底能不能解说近代工业革命仍然是一个争论的问题。解释资本主义有两个主要模式,一方面是马克思的经典解说,就是一个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的裂变导致资本主义的发生,另一方面贸易主义的解说比较强调长途贸易对于一个社会内部分工的影响。
无论是宫崎市定,还是浜下武志,都没有说亚洲就是一个隔绝的绝对的总体性。只是他们在对大陆内部关系的叙述比较弱,这也是我在此把拉铁墨尔和陈寅恪所作的内陆之间的制度和交往关系的原因。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刚才的这些分析与其说证明了亚洲完全的自足性,毋宁说亚洲概念的暧昧性和内在的矛盾性。它有时候是一个殖民主义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非殖民主义的概念;它有时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概念,但是有时候又是一个革命的概念;它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概念,也是一个国际主义的概念;是欧洲人的概念,但是对亚洲的界定又反过来塑造了欧洲人的自我理解;一方面它是和民族自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有是和帝国的视野联系的;它一方面是一个相对于欧洲文明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地理的范畴。
我概括几点:第一,通过上面对亚洲概念的分析,它始终是和亚洲内部寻找自身的现代性的根源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亚洲概念和民族主义运动和民族国家存在着密切的历史和现实的联系。第三,完全自足的总体的亚洲概念是难以成立的,我们要谈论新的亚洲想象,必须把文化的多元性和有关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架构要联系起来,不能简单地想象一个同质的文化上一样的亚洲。第四,亚洲和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宗教、贸易、文化和军事存在着长远的历史关系,在某些时候某些关系甚至压倒了内部关系。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亚洲要建立自己的区域关系非常困难。第五,如果说对于亚洲的文化潜力的挖掘是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那么亚洲概念的重建也是对于分割亚洲的殖民力量、干涉力量和支配力量的抗拒。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冷战在欧洲基本结束,但是在亚洲仍然存在。亚洲想象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要“去冷战”,是为了去除造成冷战的内在的结构。 我把我所能阅读到的一些笔记勾勒出来,是为了供进一步的讨论,本人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结论。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它包含了很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包含了很多陷阱。我们对历史的分析,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进一步想象的空间,我就说这些,谢谢。
史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所)
很抱歉我对亚洲的经济研究比较多,对于历史和文化没什么研究。
听完演讲后我有几点想法。首先,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的文化的共同点还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大。第二,刚才你讲到了脱亚入欧,我到想讲讲前些年出现的一个现象:脱欧入亚,一个例子就是英联邦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我们在海南有一个博鳌论坛,主要发起人一个是日本首相,一个就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他非常积极。它的外文名字是Bo
Ao forum for Asia,这里用的是for而不是of。这其中经济因素占有很大的分量。因为20世纪的下半页亚洲的经济逐渐崛起,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很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还有一个趋势是经济区域化。欧盟的层次最高,由经济一体化走向了政治一体化。此外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区,而且美国还计划在2005年推行美洲自由贸易区。现在亚洲相对薄弱,但是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尤其是东亚。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深感不合作就不能防范新的经济危机,同时不能过分依赖对西方的出口,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东盟就是一个加强合作的例子。此外,东盟也加强了与中日韩三国的联系,而这三个国家相互也加强了联系。
长远看来,也许能够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我国也在考虑在数年内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那么有没有可能建成的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呢?这是不可能的,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外部条件不允许,所以,执行的只能是开放的地区经济。欧盟内部的贸易占到总贸易额的60%,而亚洲内部的贸易占总贸易额的40%。在东亚加强内部联系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有望成为带动亚洲经济的双火车头。
田岛峻雄:(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今年我们在日本的冲绳召开了一个会议。冲绳1972年回归日本,此后政府投入了很多钱,但是冲绳仍然没有发展起来,他们的人均国民收入仍然是全日本最低的。浜下教授发表他的看法,提倡一国两制,自由开放的冲绳。冲绳原来叫琉球王国,属于两面派,一方面向中国朝贡,一方面向日本朝贡。它离朝鲜半岛不远,离台湾也不远,地理位置很好,享受当时朝贡体系下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历史上比较发达。
浜下教授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是香港模式的。香港在1842年实行清朝王国统治下的自由贸易体制,在东南亚建立了很大的贸易网络。原来的海洋亚洲一直享受着自由贸易体系的好处。后来欧洲与亚洲进行贸易,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进行侵略,都利用了这个体系。日本的工业化也与这个体系很有关系。日本的学者杉元董也是研究亚洲经济的,他研究大阪工业区的发展,离不开亚洲贸易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印度,香港,上海,大阪。
而亚洲现在还存在着很多对自由贸易的限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离不开亚洲贸易的自由开放。中国在1949年之前由于国内战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计划经济被取消,这看起来有点像欧洲现在走向统一的局面。
盛洪:
这些年,我对欧洲关于亚洲的解释也很不满,觉得存在着很大的扭曲。现在的国际秩序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国际秩序,我同意亚洲和欧洲是两个文化概念,存在着内在的原则。在前现代,它们是两个世界模式,没有很多的交往。几百年前,欧洲和中国很类似,有很多小国在打仗。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文化,一个是希腊为代表的自由,民主,人权等逻辑,中国是儒家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导致对政治问题的解决的结果不一样,但是方法有些相似。战国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大帝国,在欧洲形成了罗马帝国,在中国秦统一了六国。但是两个大帝国的内在文化不一样,导致了帝国命运的不一样,围绕帝国所形成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罗马帝国的基本逻辑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所以它在不断扩张。但是它不能持久,而且必然导向军国主义。在扩张过程中,他们压迫其他民族,也必然遭到其他民族的反抗,导致帝国成本上升,极端的情况就导致帝国瓦解,形成民族国家。
但是民族国家不是解决世界根本问题的模式,因为虽然它在理念上是平等的,但是就像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有一个强力的政府一样,一群平等的人并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平等的民族国家并不是解决国际问题的一个理想状态,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欧洲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它们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平等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
另一个逻辑是儒家逻辑。中国走向秦的统一,但是很快就垮台了,这时出现了转折点——汉,汉朝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也支配了它的对外关系。它不是理性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而是以仁义治理天下,怀柔远人。在中国,帝国的历史比较长,这一点和欧洲不一样。中国的仁政和纳贡体系结合了起来。纳贡体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种帝国赖以维系的财政资源,而就是一种仪式。为什么纳贡体系要好于平等贸易呢?就在于民族国家的平等贸易最终导致的并不是平等的结果。欧洲如果按照功利主义逻辑向外扩张的话,就不可能建立平等的贸易,而导致的是殖民化。后来的民族主义解放运动,正是这些殖民地反抗的结果,而不是欧洲主动造成的结果。
欧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可能也与它们多少次的流血冲突,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是欧洲关系的发展,它对欧洲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现在的世界格局之所以非常紧张,就在于美国不是一个怀柔远人的帝国,而是就想追求自身实力的最大化的目标,而不是追求国与国之间的理想状态。这种强有力的帝国必然导致国际关系的不公正,因为它不存在道德约束。这就给我们一种想象的空间,设想亚洲未来能够以另外一种模式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汪晖:
刚才史敏教授谈到东亚的共同性的问题,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但是日本和韩国学者在这方面作的工作比我们多。讲文化的多样性在中国内部是很重要的,在亚洲金融风暴以后中国所作的回应,是开发西部,至于经济上到底存在多大的可行性,反而不太重视。在历史上,每一次海洋遇到压力的时候,都希望在内部来回应这个问题。我很赞成东亚文化在某些共同点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在里面应该考虑到它的复杂性。日本的学者也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与亚洲到底是平行的关系呢,还是本身就在里面,这很重要,因为牵涉到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我感觉欧盟通过经济一体化,来推动政治一体化和军事一体化。我们开玩笑说,他们在重构一个帝国模式。韦伯在谈政治理性的时候说,存在多个国家,就会存在竞争,因而存在政治理性,但是统一成一个帝国之后,就不存在政治理性了。丁维良在翻译的《万国公法》的序言中说,中国与西方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国不懂国际法,但是17年之后他到了德国,又写了一片长文,把《春秋》和《周理》看成中国古代的国际法。原来的欧洲的国际法只是基督教所谓文明国家间才行使平等的主权国际法,而在北美、亚洲等地区都不算。他们在碰到中国的时候,却没有采用完全殖民的模式,而是订立条约。他设想欧洲大一统的模式是为了息兵,不要有战争。但是他们是倒过来的,他们认为没有战争,没有谈判,就没有外交。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理性。所以他们认为理性的产生过程是与冲突与协调连在一起的。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出了一本书,就叫《帝国》,但是这个帝国不是我们所使用的那个历史范畴的帝国,而是指的全球化,好像全球化构筑了一个没有外部的帝国。但是他们的这个模式是从美国的模式来的,它是一个主权国家,但是美国的边界是说不清楚的,台湾海峡是,土耳其是,伊拉克也是。
我今天检讨这些文献,就是提出它们中的洞见。我之所以提出朝贡体系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在其中虽然贸易不是占主要地位,但是在中俄边境订约和广州开埠之后,它越来越多地具有贸易的性质和经济的意义。此外,它的叙述是一种补足。而费正清将这个体系看成是阻碍中国进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因素,这种叙述在历史上来看是有很严重的问题的,这也无法解释中国在漫长实践中所创造的区域性的经济繁荣。
此外,我强调亚洲大陆内部的关系,而日本由于自己的位置,强调海洋关系,而这是与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是密切相关的,它贬低大陆内部的联系。而我认为在今天内陆的重要性是要从新被发掘出来的。
(高飞 整理)
2001年12月28日
[ホームに戻る]